中国政府网     黑龙江省政府     双鸭山市政府

首页 脱贫攻坚进行时 正文 驻进百姓心窝里 扛起乡村一片天

驻进百姓心窝里 扛起乡村一片天

来源:双鸭山日报 作者:杨启坤 发布时间:2018-06-29 访问次数:79 责任录入:sysrhx


——省委政法委派驻饶河县佳兴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韩明君工作纪实

他从松花江畔走来,沟沟岭岭,有汗水、有责任;他倾情乌苏里江,弯弯曲曲,有脚印、有真情。

穷在边陲有人问,穷在小镇有人亲。他扶贫济困暖人心,他富民安康党恩深。

“老韩这个人,在我们村就是一面旗帜。他把心交给了佳兴村,交给了我村每一个人,尤其是弱势群体,始终让他挂怀……无论村里的大事小情,他都亲力亲为,找这个,求那个。真的,他为我们佳兴村的314户老百姓做到了,心也操到了。

一年多来,我们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激,真的感激,我们感谢党和政府培养了这样一个人民的好干部、好公仆。谢谢你们,真的谢谢你们,在祖国边陲有一群朴实的老百姓,为你们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春节前夕,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甘荣坤的办公桌上收到了一封来自双鸭山市饶河县小佳河镇佳兴村400多名村民的联名感谢信。朴实真挚的话语,表达了全村村民的感激之情。

抓党建 打造有力领导班子

百姓口中的“老韩”是2017年6月省委政法委派到饶河县小佳河镇佳兴村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韩明君。面对重任,韩明君迈开步子、俯下身子、甩开膀子,走村入户访民意,想方设法解难题。他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不断改变着所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关系民生和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

入村后,韩明君深入基层认真调研,走田间地头干农活、访房前屋后唠家常,详细了解村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党建工作情况,确定了“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以强基础改村容村貌、以投产业来惠及民生”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政法干部,又是当过兵的人,不干出个样来,对不起组织的信任和百姓的期望。针对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凝聚力不高,村“两委”成员、党员忙于个人事项,对扶贫工作投入不够等情况,他多次主持召开村“两委”成员、党员参加的村党支部会议,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堡垒作用,调动党员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全面推行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健全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完善村组干部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先后培养了1名预备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明显提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为了让软弱涣散村和贫困村脱胎换骨展新颜,韩明君充分发扬钉钉子精神,做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他说:不搞花架子、不搞“盆景”,真正做到既要看我“任期内做了什么”,更要看我走后“为老百姓留下什么”。

一年多来,韩明君带领队友与县政协帮扶责任人顶酷暑、冒风雨入户走访慰问。发放宣传单600余份,科技书籍500余册,宣传扶贫相关政策,调查致贫原因,让每家每户都了解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村民们都把他们当成脱贫致富的宣传员。

强基础 牢固村发展根基

“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干,让大家扭住一股绳,扭成一条心。扶贫,扶的是信心。”韩明君感言:“扶贫的真正意义,在于凝聚人心,让所有人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福利,让所有人都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

村内基础设施落后,韩明君协调争取省委防范办、县委宣传部为佳兴村添置太阳能路灯45盏、安装了太阳能广场灯6盏,彻底改变了村民夜间出行和文体活动灯下黑的问题。他为村里立村名石1块,12条街道命名立牌27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山东城市名称相结合,实现了政治效果与情感归属相统一。

佳兴村村委会因年久失修,不但外表破旧,室内也破烂不堪,天棚漏雨、电线老化、地面破损、自来水管锈蚀,无取暖设备,缺少办公桌椅、没有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办公设备,会议桌椅、书柜陈旧破损等等。韩明君在5万元的办公经费中拿出近4万多元,为村委会添置了办公桌椅、会议桌椅、电脑、打印复印一体机、文件柜、书柜等设备,并为村委会和村卫生室取暖安装碳纤维电暖气7组;争取资金建设村卫生室60平方米,彻底改善了村办公和医疗条件。

“仅一年多的时间,往昔的佳兴村变化翻天覆地,这里始终坚守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不断丰富群众增收渠道。6月21日,饶河县小佳河镇党委书记孙胜军说。

办实事 明确思路谋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第一书记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是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在路边这片荒坡地上建设水稻催芽车间附属储备库,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韩明君掰着指头算起来,“更重要的是,在它的示范带动下,我们村或许能成为一个新的种植大村。

韩明君与村“两委”及镇党委、政府共同商议,确定用省工作队5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建设水稻催芽车间附属储备库。2017年9月投入使用,每年将增加村扶贫资金4万元,3户贫困户每年可各分红3000元。同时,
韩明君带领村民以发展肉牛、生猪养殖,花生、地瓜、山药等庭院经济为主,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利用省委政法委支持的扶贫资金,韩明君更换了村委会、卫生室的彩钢房盖,室内地砖、窗台砖、塑钢窗和白钢门。室内外重新进行了粉刷,重新铺设了电线、自来水管。硬化村内道路6公里、改造泥草房23户;建文化广场1500平方米、
在广场周边安装了190米的铁栅栏,栽植了500余株丁香树。

之前的村文化广场比较简陋,地面不平,下雨积水,不利于群众活动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美观。为全面提升文化广场水平,给村民留下一个美观、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韩明君决定推动村文化广场建设。为筹集资金和物资,韩明君多方联系,积极奔走多部门寻求帮助。

如今的村文化广场,平整的水泥路面,铁艺凉亭、太阳能路灯、公园休闲座椅、体育健身器械、秋千、宣传栏都凝聚着韩明君辛勤的汗水,为了节省费用和成本,几乎所有的建设工作韩明君都参与其中。每当夕阳西下,村民们在文化广场跳广场舞,老人们坐在干净的休闲凉亭纳凉,孩子们在广阔平整的广场嬉戏,韩明君的心中都会有种欣慰的感觉。

要想富,先修路。 佳兴村现有18公里农田路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春播和秋收。韩明君同村“两委”筹集资金8万余元,对破损严重的路段进行了铺垫修缮,为水稻种植户架设农电4.2公里,组织民工战天斗地,佳兴村从此多了一条“小康路”。

同时,他提出了在佳兴村打造技防建设的设想。经过省、市、县三级专业技术人员多次来村里实地勘察、规划后,积极争取省综治办的帮助,在村内主要路口安装了监控探头23个。“现在的佳兴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71岁的佳兴村村民鲁润泽说到。

惠民生 对接群众生活需求

面对村民的遇到的困难,韩明君更是全心全意的付出。一年来,他为3户贫困户送去了棉坎肩、米面油和八宝粥;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学生送去了棉衣、帽子手套、课桌等生活学习用品。

他用贴心的问候、亲切的话语送去了对每户人家最真切的关怀和温暖。村民于海涛的妻子李洪春患大病无钱医治,他毫不犹豫地拿出2万元,为其解决燃眉之急。为此,夫妻俩敬赠给“老韩”一面书写着“情系村民排忧解难、脱贫致富百姓公仆”的锦旗,表达了对贴心人的感激之情。

在看到部分群众时常自发地在村委会广场跳舞后,韩明君就出面推动成立了村里的民间舞团,为其出资购买了一批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和跳舞服装。舞团的表演现在越来越像样了,不断有村民加入到这个队伍中。

谈起近段时间村风的变化,村民范晓东感概良多:“现在村里广场有了,干净的主干道也有了,原先随便扔垃圾的现象没有了。特别是我们现在开展的唱歌、跳舞等广场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人们的思想境界,一些乱七八糟的坏风气不觉间就被挤走了。”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事关党的执政根基。韩明君正是在村里的大事小情上传递着党的温暖和力量,并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促和谐 提升基层乡村文明

“放下身段,做好普通人;深入群众,做好村里人;耐心沟通,做好自家人。”韩明君和群众一起在风雨中摸爬滚打,去掉了“官气”、接上了“地气”。“也只有这样,农民才能成为你开展工作的强有力支持者。韩明君说。

通过日常走访韩明君了解到,村里五保户郭学海,大家公认不好接触,尤其一些村干部认为他就是块“口香糖”,黏上就别想轻易甩掉。他没有退缩,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主动到郭学海家去了解实际情况。

原来,2016年根据政策郭学海可以申请修缮泥草房的时候他没有申请,今年想要申请,但还没有相关政策。郭学海多次到村委会找闹,给人留下了不讲道理的印象。韩明君通过与镇里协调,在民政救助中拿出1800元为他家更换了门窗,并送去了沙子、水泥、红砖等建筑材料,又从个人腰包里拿钱,为其支付了人工费。化解了矛盾,又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村里12条街道都比较干净整洁,唯独村委会后面有条街道堆满了废旧物品,常年占据道路,致使人员、车辆通行困难,村民多次反映、村委会多次找其谈话都收效甚微。

韩明君多次找到废品收购站的老板张老三,苦口婆心,并带领党员群众志愿者,将占道的废旧物品存放到回收站院内,但仍有一些比较大的物品无法挪动。张老三看到韩明君带领工作队和村“两委”的行动和决心,终于被他感动,第二天就雇大货车将占道的废旧物品全部装车运走,困扰村民出行难、环境差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

挠力河湿地加大了保护力度,致使佳兴村原来一直在湿地放牧的养牛户无法继续在湿地放牧,村民们却觉得影响了他们放牧,进而增加了他们的养殖成本,减少了养殖收入,无法接受。村民们找到“老韩”,要求帮助解决问题。他与县湿地管理部门进行了沟通,了解到湿地保护政策后,通过查找相关政策、了解养殖户实际情况,把有关村民召集起来,详细耐心地做了解释。村民们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愤怒焦躁的情绪终于得到了安抚,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舍小家 为大家甘于奉献

一年多来,韩明君经历了风风雨雨。被群众不理解,和镇、村干部有过争吵。每次在村里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不回家家,每次往返近1600公里。

一年多来,韩明君甚至和家里人为不能有更多的时间陪他们闹过别扭,父母年迈生病不能在身边照顾他心里愧疚。他说:“从省委机关到农村,角色的转换,是适应工作的需要,所做的工作,是自己性格和处事态度使然,不论怎样,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是一名第一书记,肩负着一心向党为民的使命,为了贫困群众能够早日脱贫致富,不管存在多大矛盾,不论历经多少困苦,不论承受多大压力,也不论能不能干出什么名堂,只要尽心和努力了,便无悔无怨,只有圆满完成任务,才无愧于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

站在村口,韩明君望着干净的村道、新装的路灯、整齐的树苗时,内心感到无比的欣慰。

使命在肩,重托如山。乌苏里江见证了省城来的第一书记韩明君的奔波,大顶子山见证了他的艰辛,淳朴善良的老百姓更见证了他无私的奉献与执着,沧桑的小山村如今变了俏模样。

一枝一叶总关情。“我们不会忘记第一书记韩明君头顶烈日、脚踩泥泞,用真心浇灌扶贫的希望,用真情谱写脱贫的辉煌”。村民们质朴的语言,随着绵绵乌苏里江水潺潺流淌,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