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居处的过去和未来
世界上自从有人类以来,将近一百万年的历史。进入人工营造屋巢居处,也不过只有六七千年的时间。然而在人类建筑史上,仅仅这几千年———特别是近三五百年来的变化,更是惊人的。我国古书上记载“上古穴居而处”,后来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这说明了在远古的时代,人类的祖先,在生产力极端低劣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自然形成的树窟、石洞栖处,过着野兽式的生活。随着生产工具的创制和改进,人们开始可以砍伐树木,于是靠近山林地区的氏族,便将树木伐下来,构筑垒砌成洞,上边覆上草木的叶子或树皮,以遮蔽风雨,用来栖身居处。这种构木为巢的屋舍,至今在世界上还多处可见。我国北方的赫哲、费雅喀、达斡尔等民族,直沿用这种构筑方法。
黑龙江下游的费雅喀人,房脊上不是用草披盖,而是就地剥取白桦的树皮,铺盖屋顶,而后压上木杠,以防被风揭起。欧洲古条顿人和靠近乌拉尔山和阿尔卑斯山区的古斯拉夫人和古罗马人,多是用木楞构筑房舍,这种房屋至今还沿传在欧亚和世界各地。尽管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在建筑艺术上与现代略有不同而已。由房脊上,苫盖树皮,野草,逐渐改成木板披盖,这是构木为巢的进一步发展。随着森林资源的不断开发破坏和减少,尤其是人口的逐渐密集,在无林的平原地带,人们创造了一种用泥土构筑房舍的方法。在中亚,阿拉伯,古埃及……以及我国黄河下游的江淮平原和华北平原一带,都采用了用水合泥,垒砌房舍,上边披上茅草,遮蔽风雨。这种房舍,名之曰“土屋”,秦代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傅说(悦)举于板筑之间”,它说明了我国在商朝就已经用这种板筑的方法来构建土屋舍了。它的方法是:用板夹成槽模,而后往中间垒砌泥土,再用木夯砸实,使之干结成墙,上面再放上梁、椽、檩等屋架,苫上草麻之类即成。这种方法,至今还保存在祖国各地。朝鲜、南亚、非洲……也有这种构筑的习惯,只不过构筑技艺和程序上略有不同罢了。我国东北的平原地区采用的“干打垒”,即是这种构筑方法的一种。在沙漠、干旱少草的地区,没有草苇的生长,人们不得不依照当地的具体情况,利用容易密结的碱土涂盖屋顶,这便是平房建筑方法的形成。古代突厥人,中亚波斯人,近东埃及人……也多是这种建筑方法,至今,世界上有许多地方,一直住着这种泥砌的平房,我国西北、冀中、新疆、宁夏、甘肃、辽、吉、黑西部平原区,平房一直是这些地方的主要屋舍形式。
在无树的高原和草原区,人们过着游牧生活,放牧牛羊马群,须逐水草而居,构筑固定屋舍不宜迁动,因此,人们发明了一种用牛羊皮制成的“毡房”,这种房屋只需有限的几根屋架支撑木,而后即将缝合好的成片的皮毡悬挂四周,用绳缀合起来,盖上皮顶,便成了一个小巧灵便的毡房。我国北方内蒙古、新疆、西藏一带牧区都有这种居处习惯,通称“蒙古包”。古代突厥人,回纥,乌孙、波斯、埃及等游牧民族,也多采取这种形式居处。至今世界上还有好多游牧的草原地区,尚沿袭着住毡房的习惯。汉《乐府》里有“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述,不正是游牧民族住毡房,过着流动游牧生活的写照吗!穹庐,实际就是圆顶毡房或帐蓬。……
随着土地的开发和树木的被砍伐破坏,野草的逐渐殄灭,人口日益密集的多雨区,由于木材、草野的减少,不能完全利用木材构筑房舍了,靠茅草苫房也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了,不得不另寻他策,于是制砖烧瓦的技术发明了。砖瓦是继制陶技术之后出现的,当人们看到用泥土堆砌的屋舍或灶塘被火烧结之后,坚如石块,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泥托成土坯,而后垒窑穴用火烧之,于是砖瓦出现了,砖瓦的出现,在人类建筑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和飞跃。我国制砖技术,可以说从商代即已出现,推广到民间普遍应用,至晚在西周业已开始。瓦的创制,当要更迟一步,《诗经》豳风鸱号鸟一诗中:“待天之未阴雨,扯彼桑堵,绸缪牖户”,可见那时,房屋披盖,主要还是草类,有的还用桑皮芦苇来连结披苫。大约到了东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时候,就已有瓦的烧制了。到了秦朝(应先于秦)修筑万里长城时,我国烧砖制瓦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在山区多石地带,有一种剖石构筑的建筑。砖石的使用,对人口的密集区—城市的形成,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土地—耕田越来越多的被挤占,于是建房宅基地又显得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为了充分提高宅基地的利用率,很多富豪为了用小块宅基地,可以构筑更大的房舍,提供更多的房间,用以经商或逆旅,以获取更多的收入,于是楼房形成了,一层,二层,三层……仍满足不了城市人口居处和往来游旅的需要,随之对楼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由于水泥的发明,建筑工程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于是近代的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出现了,现在世界上最高的楼房是美国纽约的摩天大楼,有一百零二层,是现在世界上舍居之大象。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多,城市建筑用地面积越来越大,尤其是工业的发展,矿山、工厂的勃兴,建筑挤占土地,有如春蚕吃桑叶般地突飞猛进,这对人类的生存不能不说是一大威胁。当人们还没有认识这个问题时,对于楼台建筑,以为是个庆幸的趣事,当越来越明显的城乡建筑,对土地的吞噬,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惊惧和忧虑。现在据不完全的统计,世界上房屋、厂矿,道路……所占用的土地已近7一l0%以上,随之社会生产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必将逐渐扩大,但是,现在就世界来说,已经达到或将要达到止步的时候了。今后的城市所占土地规模,将要受到一定限制,不能任所欲为漫无边际的扩大了。怎么办这就是要向空间和地下要地盘的问题,不仅大中城市将要普遍的构筑高楼—十层以上住宅,就是小城镇和乡村,也将不得不向天空飞跃—筑楼。在度过了二十一世纪的时候,遍布世界的居民点,只有房屋多少之分,而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分别了,因为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在这有限的空间被发掘利用的同时(指空间利用有限),另一个进军的途程———地下建筑必将广泛地开展。人类新的穴居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时代,有可能将工厂、设施全置于地下穴洞,而将人们居处的住宅留在地上,楼房的周围,到处都是茂林修竹的翠盖,喧嚣的车辆交通都将在地下进行,在一些热带地区,夏季里,除了农田劳作时需要到田野上往来,其余的时间。,将迁到地下居处避暑。而在寒冷的北方,也许是在冬季,人们全搬到地下蛰伏穴居,过着温凉适度的舒适生活,这样不仅可以节省防寒的燃料,而且还有利于躲避寒气的侵袭。
1978年8月5日 于哈尔滨
筷子的使用
中国人吃饭使用的筷子,看来好像很土气似的,不及西洋人用刀子、叉子、勺子似为阔气。其实,中国人的筷子,应该是一种最捷便轻巧的饮食器具了。别看两只小棍,却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各种技艺,起着刀子的切削,勺的盛舀和叉子的撅挑等全盘功能。尤其是吃面条和粉条的时候,如单用一个叉子撅挑,恐怕总是难以达到将食物送到口中的目的,不等离开碗沿,便会突然沉落下来,于是不得不借请勺子或是刀子来帮忙佐助夹将起来。不过,这样的举动,用两只手一齐配合动作,才能完成。吃一顿饭,用两只手一次一次地夹送,真是要花费多大的气力,实在是一个烦琐和麻烦。再看仅是二只小棍的筷子,只需要一只手把握它,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挥舞交合,很简单地就把个食物毫不费力的夹将起来,想夹多少就夹多少,如是吃面丝、饺子或烧麦时,使用筷子,便不能将顺长的面条像用叉子那样因用力过度而切断,或将饺子不可避免的要戳破,又不能不自主地难以捉摸而滑掉。因此,不要小瞧中国人这个筵席上的工具———筷子,这是人类文明史上,也是一桩很值得推崇的科学发明哩。因此,我们决不能认为使用筷子而感到土气,而且还应该引以为自豪!走进筵席厅,挥动筷子,真不知要比那些舞勺弄叉举刀的人们高超多少。在人类饮食史上,也是一个大进步。使用筷子,既简单,又捷便,不用像西洋人那样,为吃一顿饭,需先备置上各种罗列的食具。同时,使用筷子可高可低,高者可用象牙,鹿股、金银制成,普通筷子,即可以竹简为之。如在野地炊餐,不必备置筷子,信手折一株蒿草或灌木枝条,剥除外皮,削成两段,便可做成简易的筷子,既卫生,又实用。筷子的发明,可以说是最适于劳动人民劳动或行军就餐捷便之具了。我国筷子的发明,至少要有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远在殷朝就已出现。《史记》十二诸候年表中有:“为象箸,而箕子唏”。可见,那时即已有象牙筷子的出现。起初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简陋的条件下,从碗里或竹筒里向口里拨送食物,只得用手抓取,但冷凉食物还可,至于热粥烫羹又如何能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佐助,手执棍条拨来拨去,不自觉地练出一种技艺———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夹拾或拣食拨取食物。传来习去,便演化成饮食一种固定的捷便器具了。筷子的发明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筷者,快也。即吃饭方便捷快之意也。筷子又简称箸,或筋。箸者,即以竹助食之意也。
三国时,刘备由沛县逃到许都,投奔曹操府上避处,曹操以青梅煮酒与刘备饮宴,共论天下英雄,席间有意试探刘备。刘备却故意旁指,却遭到了曹操的否认。忽然,曹操用手指向刘备而后又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害怕曹操识出他的才略,不由心头一悸,将筷子掉落地下,正赶上天空雷雨大作,刘备假托道:“一声响雷把手中的筷子都吓掉了……”。于是才解除了曹操的忌疑。这要算我国古书上又一较早关于筷子的记载;唐李白《行路难》诗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句,可见那时筷子已是很普遍的饮食器具了。
欧洲人,很多国家,十五世纪以前,还用手抓食,或用木勺骨叉或陶制品取食,王孙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叉、勺等食具。十七世纪工业革命后,钢铁产量增多,金属食具才逐渐传至民间……直到现在,世界上尚有许多国家民族还用手抓饭吃,较之我国使用筷子,不知要相差多少个世纪。亚洲各国受中国文化影响,印度支那半岛上的越南等国,早在唐代以前即首先学会了使用筷子,唐代以后,又传入日本。朝鲜当还更晚一些,直到清末本世纪初,还没有普遍传开。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印度尼西亚、爪哇等地,自明清以来,流入的华侨很多,使用筷子的技术,也已传开。随着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这种先进的膳事器具,必将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筷子的使用 必将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开出友谊的花朵。
原载一九八一年六月号天津《科学与生活》
野生调料的应用
人们日常生活中,烹煮鱼肉时,都要放些调料,又称酌料。放进酌料以后,会使鱼肉或菜蔬变得更可口,更香鲜。通常炒菜使用的大多是花椒、辣椒、茴香之类,煮鱼肉时,多使用大料(又称八角茴香) 桂皮等。没有大料的地方 有时用巴蒿(一种多年生的野草 学名藿香,属唇形科),用它整株的全草,鲜嫩时采来便可使用。也可以割收晾干切碎,装在器皿里随时使用,它的味道有同八角茴香,它本身又是一味中药。《本草备要》一书里说:其味“辛甘微温。入手足太阴(肺脾),快气和中,开胃止呕(胃弱、胃热者忌用),去恶气,进食欲,治霍乱吐泻,心腹绞痛,肺虚有寒……”,它的效用除作调料和治疗上述病症之外,又是治疗夏季中暑呕吐的一味特效药。如果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在途中赶路或在田野里劳作,由于太阳的炙晒,出汗过多,一时发觉口渴恶心或呕吐时,便可用藿香草煮水服下,便立刻感到心胃舒畅,神志清醒。经现代医学剖析,藿香草中主要含有一种挥发烯油,又叫藿香醇,丁香油酚,桂皮醛,藿香吡啶等共十余种成分,具有抗真菌和螺旋体作用,主要用于顺气、和中、辟秽、祛湿、治感冒着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痞,口臭等,藿香分布在全国南北各省区。自生于山间林旁,也可以人工栽培。在东北长白山区,张广才岭以及那丹哈达拉岭等山区,人们还有用五味子藤折来作煮肉炖菜的调味品。尤其是炖萝卜条时,放进几段五味子藤,味道特别香鲜。其中所含成分,也是挥发油,倍半蒈烯,B2—甜没药烯,B———花柏烯,五味子素、柠檬酸……等,其特殊香味,主要是来自各种烯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治肺虚喘等作用。而五味子藤皮中,也含有不同数量的药用成分。用作调味品,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药理作用,对人身体有益无妨。不过以上两种调味品—藿香、五味子藤,生于浅山或密林之中,平时人们采集不到,难解应急之需。
一九八四年七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组织了三十多位作家和诗人,在乌苏里江畔重镇虎头开笔会,历时十天,会议结束时.特来边城饶河造访二天。临行时,我陪同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乘船送至珍宝岛。我的执友—虎林县政协主席王吉厚先生由虎头带汽船来珍宝岛迎接,傍午在珍宝岛测旁独木河口的公司渔梁子歇息,渔梁送来一百多斤各种杂鱼,就在江边备置炊餐。鱼全部刮好了,虎林县执炊的人员说:“今天买来的鱼很新鲜,只是没有辣椒和调料,味道恐怕提不上来”。我对他说: “辣椒调料的任务就交给我吧’。吉厚说:“这里地处深山荒野,又没人家居住,可上哪儿掏腾辣椒和调料”,我对他说:“自有办法”。转身我便往身旁的山坡旷地走去。那里并没有藿香和五味子藤,我捋来一把长在弃耕荒地上的香薷,又在林隙中薅了一株威灵仙藤拿了回来。这时鱼已下锅,正在滚沸中,我顺手将香薷和威灵仙折成小段抛在锅里。执厨人问:“这两种草可以当调料不药人吗”我说:“一是山辣椒,一是调味品,保证无妨害’。鱼炖好了,吃午饭当中,人们都夸赞说:“这鱼辣酥酥,香喷喷,鲜美极了。比放什么调料味道都美”。……从此以后,我回到家来,每逢炖鱼肉时,我便从园垅间薅几株香薷嫩叶放进锅里,妻子说:“你弄些臭野苏子,岂是能当酌料”。赶到吃饭时,全家老少,无不夸赞这调料鲜美。从此香薷便成了我家烹鱼煮肉不可稍缺的调味品。至于辣椒是家庭中常备的调料,自然也就不用去到林中折威灵仙了。
这两种山野调料,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原来香薷,也是一味中药,属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国各地都有生长,分布在田间埂堰,路旁,到处都可觅到。它的全草入药,我国历代药典中都记载它的功用,能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泻,脚气等。现代药理剖析,它主要所含成分也是挥发油,香薷二醇,甾醇,酚性物质和黄酮甙等。同藿香有相同的成分和效能。也是一味治疗夏季感冒用于发汗和中暑呕吐的良药;威灵仙,属毛茛料,俗名山辣椒,因其茎叶辛辣如辣椒故名。全国有五六种,东北有开着放射形圆状小白色花者,名之曰“东北铁线莲”另一种茎带紫晕,开紫褐色吊钟状花者,名“铁脚威灵仙”。其性辛、咸、温、有小毒。其所含成分为:根含白头翁素,白头翁内酯;叶含三萜皂甙,铁线连甙A,氨基酸、有机酸、酚类等,历代医药家均将其药用效能解为: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癖积,治痛风,顽痹,腰膝冷痛,脚气、疟疾、症瘕积聚等,并可治破伤风、扁桃体炎,诸骨鲠咽。……《本草备要》说它能“宣疏五脏、通行十二经络,治中风、风湿”。因为它能治风湿、风痛等有成效,因此才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威灵仙———威力灵验如仙。通常如果得了风湿性关节炎或是受风湿风寒腰腿麻痹疼痛,不妨采些来煎汤服之,颇有成效。不过用量须得宜或遵医嘱,不能无限量地多服,那样将会起反作用。它本身又是一味可代辣椒的调味品。以上两种山野调味药草,取之方便,不妨采来一试,且经济,味道尤佳,何乐而不为呢!
一九九六年十月
花枕无忧
枕字,《说文解字》里解释说:“卧所荐首也”。即睡眠垫头的什物叫枕。枕字,枕旁加木,说明最远古时,刚刚创造枕字的时候,人们睡觉时,是用木头来当枕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丝麻生产逐渐增多,一部分上层人物和富豪们觉得用木头来枕首,有些太硬,遂取来丝麻缝束成枕头。再进一步提高,人们便用绢丝或麻布(后来用棉布)缝成筒状口袋,中间塞以丝麻及其他一些糠麸,垫头更觉得松软和舒适一些。这便是后来所通用的枕头。至于形状,是四角形或八角形,还是其他什么别的形状,绣花与夹缝花边等等。各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式样,不过枕头一物,已经具体化了,到了周秦时期,枕头大概早已成为家庭中必备的什物了。像孔夫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睡觉时连个枕头都没有,只得把胳膊弯曲过来当枕头……可算得上贫寒至极了。就是那样的窘境,还不辍学业,真是值得敬佩的。因此孔夫子不只一次地赞美颜回说:“以箪食,以瓢饮,曲肱而枕之,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就在春秋时代,睡觉没有枕头的家庭也并不是多的。而朝廷及富贵人家,睡觉时不仅有枕头,而且花样也在日益翻新。枕头外边,从用绢丝布帛缝制,到刺绣锦饰,枕头里面盛装的充填物,由刍荛到糠麸、谷皮、朝廷里和富贵人家,枕头里塞的是绢丝,有的又装上酴蘼花、桂花、菊花、茉莉花,因此,又名桂花枕,酴蘼花枕,菊花枕、茉莉花枕……等等,枕头不仅睡眠时可以“荐首”,而且还可以溢馥散馨,真是上等的享受。几千年来,就是这枕头,也不知有几多的式样和名堂。不过在民间,顶多是在枕的两端搞点刺绣的图案,呈四角形、两头共为八角,中间圆形,内中装些糠皮之类。在南方多用稻糠,北方多用荞麦皮,因稻糠外皮锉糙,容易将枕囊磨碎,也有用蒲绒的,不过蒲棒绒,缺少弹性,发板,又一说,常枕易使耳聋,因此,多不用它。现代枕头一律效法西洋式长四方扁枕,正面刺绣花卉图案,周加花边,枕面多为白色,也有红、绿、蓝、紫、黄等颜色不一。充填物,仅靠家植谷皮,已不足用,靠近山林的地方,还有采集蓼科土大黄的花穗以为充填物,既绵软,又轻柔。不过数量太少,也有将玉蜀黍苞皮撕碎以为枕袋充填物;还有折芦苇的华穗充填的。城市里近年又发明一种充气枕头,既轻便,又卫生。无论哪种枕头,不论什么充填物,其中加放一些具有香气的花草,还是至为绝妙的,如糠皮里放进少量的胡卢巴(即俗说香草),可以解汗垢气味、散发香馥气;放进少许丁香花(红、白均可)茉莉花、菊花、椴树花或是山高梁花,抑或是蚊子草花,或是采几把野刺玫花晒干后,放入枕内,也要散发出一种特别的香气的,对于清神爽志都是有好处的。每一个枕头不要多放,以二———三两为宜。同时在采集这些花穗的时候,以将要凋谢时采为好,易于晾晒,且含香气大,同时要特别注意保护植株的完好无损,绝不能破坏性地采撷,以不破坏自然生态为度。常言道:“高枕无忧”,这样的做事,心安理得,岂不也是花枕无忧吗!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
百种山味谁珍稀
人们平俗形容富贵人家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海味暂且不去谈吧,但讲什么是山珍呢一般来说,只要是山林中出产的珍稀美味,也无论是动物身上出的或是树上生长的,土里长的,平常人家见不到的,都属于山珍。比如树木上长的猴头蘑,云盘蘑、花瓣蘑(绣球菌)木耳、侧耳菌(冻蘑———元蘑):林地上生长的蕨莱薇菜(紫萁)、黄瓜香(荚果蕨)猴腿” (蹄盖蕨)、榛蘑(蜜环菌),草地上生长的花脸蘑(香菇菌)、黄花菜……等等。动物性的山珍则有野鸡、北琴鸡、乌鸡(细嘴松鸡)、榛鸡(飞龙)熊掌、鹿尾、野猪、狍子……等等一般人吃不到甚至见不到的山东西,有钱有势的人取来食之,便叫做山珍。物以稀为奇为珍,在这些珍稀美味的出产地,因为出产多,遍地都是,普通人也能取来食之,因此,它也就没有什么奇的,没有什么值得珍的了。换句话来说,在奇缺地为珍,而在盛产地,即不称其为珍了。殷周时期,我国华北一带,到处都是山野林木,到处都生长蕨薇, 《诗经》里“采蕨采薇”和“山有蕨薇”的描述,正是反映了这个现实,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采蕨采薇而食,最后连蕨薇也不吃了,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中。可见那时在山林中,薇、蕨是一般人所不喜吃的常见物。但是,随着人类对于原始自然地被的破坏,仅仅是一千多年,到了汉代,我国黄河流域一带,许多地方森林被劫洗一空,不能生长蕨薇了,尤其在城市里,连看也看不到蕨薇是什么样子了,且不用说吃了,因此,它便成了珍稀之物。正因如此,人们对蕨薇的性状都记不清了,无怪乎到了东晋时郭璞在《尔雅》注里竟误将山野豌豆当成薇菜了,什么生在麦田中等等。蕨薇本属同类,都生长在森林中,麦田里的山野豌豆有什么相类之处呢直到日本人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出高价向中国采购真正的薇菜,中国人已断续了二千多年的山蔬,竟不知道在东北长白山区、张广才岭和那丹哈达拉岭山区,还分布着大宗的薇菜(紫萁),已不知其为可食的山蔬,因为进得山来,俯首可拾,因此,收价仅是木耳价的五分之一,即干品薇菜二元一斤,当时木耳为十元一斤。
随着资源的无休止的开发,加以许多生长薇菜的山林被垦成农田———原始地被被破坏了,薇菜产量逐年下降,因此,价格便直线上升,仅仅十五六年的时间,到一九九六年薇莱的价格竟增长了二十倍,即长到了收购价每斤40元,相当木耳零售价的一倍,由不珍奇逐渐变为珍稀了。尤其是薇菜,将日益更加变为珍稀,因为它不能进行人工栽植,且生长立地条件要求苛刻。自进入九十年代,在东北许多林区,薇菜已开始灭绝,就是薇菜生长最密集的那丹哈达拉岭山区,薇菜的分布亦在日益减少,产量亦在逐年下降,它哪得不为珍奇呢!
还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乌苏里江沿岸的广阔草野里,到处都是蘑菇圈,每当夏至以后,遇阴雨天,蘑菇圈里即生长出成片的花脸蘑。特别进入暑季立秋前后更是花脸蘑的盛产期,因此,花脸蘑竟是这一带的重要特产。即是普通民户逢年过节或是接送宾客亲友时,莱桌上都少不了炒花脸蘑,这盘菜因为它盛产,并且还大量外销,无所谓什么珍奇了。仅仅是七八年的大规模开垦,立地条件起了极大的变化,草野不见了,花脸蘑也不生产了。现在即是剩有支离破碎的小片荒地,也不见花脸蘑的影迹了,花脸蘑不仅要成珍稀,而且竟然绝迹了……。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前后,在饶河、虎林县的深山老林里,人们只要领上七八只狗,去两三个人持着扎枪,进得林中,不消半天,便会拖回一两只一、二百斤重的大野猪来。冬季农闲,山民们只要觉得有些馋了,便领着狗进山了,一去便是丰获而归。山区很少养猪,山民们都说:“我们的猪是山神爷养的,要吃,只管领狗去拖就行了”。这是确凿的事实,并不带有半点夸张和虚构,野猪肉在城市里是珍稀的美味,而在这些地方它就如同普通的蔬菜。在饶河县的山沟里,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末,熊掌还是猎民们随便抛弃或送人的“下等货”不算什么礼物,因为它多,就根本不值什么钱。随着森林的不断开发,野生山猪、狍子、马鹿越来越少,尤其自开放政策实行以来,不仅野猪狍肉价值倍增,熊掌的价格可谓连城。而且越值钱,越猎捕,越珍稀,竟然濒临灭绝了。八十年代,外贸收购榛鸡、野鸡,仅两个冬天,一个县域几万只榛鸡,几千只野鸡,上千只狍子被打死了,它越少,就越珍稀,越珍稀,越猎扑,竟然都变成了宝物,越变越宝贵,就距离灭绝为期不远了。
各种珍稀的蘑菇天然木耳,猴头,随着自然林木的逐渐减少而减少着,有的正在濒临灭绝,随着科学的发展,自然物种已经灭绝,人们采用人工培育的办法,可以生产人工木耳,人工榆蘑,人工繁育野鸡……但是榛鸡、野猪,以及椴树显然日渐灭绝,不见有人工繁育和培植的效果,因此未来的飞龙、野猪、狍子、熊掌一类的山珍会愈日益减少,甚至灭绝,蕨薇、猴头蘑亦将退出人类膳事舞台,以椴树为培养基的冻蘑(侧耳菌)未来价格将要比木耳价高出一至几倍。因为木耳尚可用各种木杆进行人工繁殖,而以椴树为寄主的元蘑,将随着天然椴树的毁灭消失而灭绝消失,椴花蜂蜜的前途也无例外。百种山味谁最珍稀凡是尚能有基地之源的物种,可进行人工培植者,都可做为山珍而得到留存和顺延,凡无基地源无寄生主不能进行人工繁育或培植的物种,将会越来越变得珍稀乃至灭绝。
试想人们一味地去索取进行掠夺,并美其名为开发,对于自然生态造成了无可挽回的破坏,加速了珍稀物种的消失和灭绝,真是可悲可叹之至!焉得不引以为警哉!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漫话豆腐
我国民间有句俗话,叫做“贵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这说明官宦富贵人家可以经常吃到鱼肉,山珍海味,而贫苦人无鱼肉可食,只有以豆腐为最佳美的良肴了。实际豆腐,可称之为人造鱼肉,营养价值很高,不独贫苦人家喜食,就是富贵人家,也常常离不开豆腐的。豆腐作为一种副食品,在我国上自老翁,下至刚懂事的玩童没有不知道豆腐的,可想豆腐食品在我国自南而北,从东到西已是相当的普及了。没有一个城镇村舍里不见卖豆腐的。
豆腐从什么时代发明的
我国许多古籍,诸如《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木子》,罗颀所著的《物原》,程允升所著的《幼学故事琼林》中,都说明豆腐是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生于西汉文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百七十九年),卒于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一百二十二年),仅活了五十八岁。他好读书,鼓琴,善为文辞。奉武帝刘彻之命,作《离骚传》,曾招集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用铅汞(水银)一类的矿物炼仙丹制造长生不老之药物。并集众著述《淮南鸿烈》一部,后又名《淮南子》,他们除了炼丹汞之外,对植物性、动物性的药物,也同时在研究,持别是我国到了西汉时期,先民们已经发明了圆形两扇石磨,可以将大豆磨成豆浆,盐已经普遍食用了,也许一些术士在熬煮豆浆过程中,无目的地,偶然地将盐卤放入豆浆中,豆汁中的蛋白汁开始凝聚成脑状物,人们为了篦除其中的水份,经过沉淀或挤压,变成膏状物,于是一种新型的食品就此诞生了。这便是最早豆腐的发明。名曰刘安所造,实际是那些方术之士们的创造,挂在刘安的名下而已。但是豆腐的发明经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淮南子》里也没有记载。我国古书里,唐代以前的著述,连豆腐这个词儿都找不到。就是南北朝时期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也没有豆腐的记述。直到五代时(公元九O七———九六O年)陶谷所撰《清异录》中,才第一次有过关于豆腐的记述:“时戢为青阳(今安徽省青阳县)丞(相当于今日副县长),洁己勤民,肉味不给(接济不上),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权当羊肉进食,如同杀了一只小羊)。可见五代时,淮南一带的豆腐食品,已经是常见之物了。不过最初并不叫豆腐这个名字。我国最早辞书,如汉朝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三国时魏人张楫的《广雅》,南朝梁时期的顾野玉的《玉篇》以及清《康熙字典》中,对“腐”字的解义均为“腐烂、腐败,又宫刑为腐刑……”“腐”字根本不能代表食物的名字。因此在豆腐一词产生以前,豆腐的名称很多,如前面所说的“小宰羊”,南宋陆游《豆腐》诗中有:“试盘推碾展,渡釜煮黎祁”。当时蜀人(四川)即将豆腐叫做“黎祁”清王曰桢所著《湖雅》一书中,称豆腐坊名“甘旨店”,又清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中,称豆腐为“菽乳”,意即豆奶。福建闽南人至今把豆腐叫做“刀呱”,也可能是豆腐一词的方音。之所以后来如何演化为豆腐,大半是我国许多书籍中,尤其是唐代以后的册籍中,常将罂粟籽、芝麻,薯蓣、牛奶制成的膏糊,名谓“腐”,如粟腐(罂栗籽豆腐)麻腐(芝麻豆腐),山药糊,奶豆腐(乳酪)等都称腐,于是用大豆制成的膏糊,岂不也可称为豆腐了嘛!豆腐———将大豆弄腐烂后制成的食品,岂不是应该叫豆腐吗!
豆腐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在对于豆腐制品的生产,食用、品味,不断的实践,豆腐制品的种类,已发展到十几种之多,如豆浆,腐竹,豆腐脑、冻豆腐、干豆腐(又称豆腐皮)、豆腐乳、臭豆腐之类,品种日益增多,而在烹调技术上,豆腐一品,竟能做成一百至数百种不同口味的上等佳肴,尤其是僧道二门, 以清净洁善戒杀戒荤为本,蔬肴中,唯以豆腐为高品。因此,许多精美烹调豆腐的方法和技术,如江南的油炸素鸡,熏豆腐,豆腐干,酱豆腐,豆腐脯等……最初大都是从禅门道观里传习得到的。豆腐制品,不独其味鲜香清素,而且营养十分丰富。经过现代科学剖析,豆腐所含营养成分计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十余种之多。而它所含蛋白质,远比猪、牛肉、鸡蛋为高。因此它又是一种人体不可缺少的滋补食品。同时还有着一定的医药价值。清人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中说:腐浆:味甘,微咸,性平,清咽祛腻,解盐卤毒。《药性考》云:“……性凉,清热下气,利便通肠,能止淋浊。”又能治伤寒十日不汗。脚气肿痛不能行走者,用豆腐浆和松香末调敷,隔夜即愈。又能治虚劳自汗,用黑豆磨成汁,煮熟,去其皮,每食一张,用黑豆浆送下,即效。清晨饮黑豆浆,可免痨病之患。豆腐浆泡沫,可治鹅掌癣。煮开热洗数次即愈。豆腐渣,可治一切恶疮及无名肿毒,有神效。其方法为:将豆渣砂锅内焙热,团作饼状,贴于患处,冷却更换,以愈为度。豆腐皮,味甘性平,养胃、滑胎、解毒。治小儿遍身罗网蜘蛛疮,搔痒难忍。用豆腐皮烧存性,香油调敷自愈。腐乳,一名菽乳,味盛甘,性平,养胃调中。赤眼红肿,夜用盐豆腐片贴之即愈。杖疮青肿(即被棍棒打伤青肿),用鲜豆腐切片贴患处,频易,则青肿渐消。……总之,豆腐可治疗许多疾病,这是已被世人所实践证明了的事实,无可否认。
我国的制豆腐技术,最早在北宋末年(一一二七年间)即首先传到了朝鲜(详见《李朝实录》),时至今日,朝鲜同中国一样,居民未有不喜欢吃豆腐者,而且在吃法上,也创造出许多奇特的花样。其后,大约到了南宋淳熙年间(公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年)又传入到日本。最早见诸日本册籍的是寿永二年(公元一一八三年)正月初二日,奈良春日若官的神主中臣祜重日记。所奉献的“御菜谱”中,记有“春日唐符一种”一句,唐符、唐布,即日语发音———豆腐,到了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以后,在日本的其他文献中,提到唐符———豆腐的地方很多,又称“白壁”,豆腐一词便随之出现。日本最初以奈良豆腐为最有名,后来京都因水质好,豆腐质量远在奈良之上。至明朝万历年间(公元一五七三—一六二O年),日本天正年间,豆腐已完全变成了日本国民的食品。时至今日,日本制做的豆腐已有许多创新,不仅制做方法上机械化,而且采用新型凝固剂,如硫酸钙、氯化镁,葡萄糖酸内酯等,因而豆腐的色泽娇嫩,味道也很鲜美。品种有袋豆腐,绢豆腐,盒豆腐、罐头豆腐,油炸豆腐、寿司豆腐和冻豆腐等,行销世界很多国家。尤其在美国,日本豆腐食品,竟能与中国竞雄。……如果我们不奋起改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新品种,很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豆腐传入欧洲,是在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的万国博览会上,我国的豆腐制品,第一次同欧洲观众见面了。其后,一九00年(光绪二十六年),我国留学法国大学生李石曾,为勤工俭学,曾联合吴稚晖、张静江等在巴黎创办“豆腐公司”,使豆腐最初被法国人品尝……李氏为此写了一本名叫《豆腐为二十世纪全世界之大工艺》,这本书虽然只有十多页,但至今仍存放在北京图书馆的书架上。豆腐传入美洲,当略后此一些,首先也是中国华侨带去的技术,开始在异地食用,逐渐才被外国人试尝和完全接受,它同筷子的使用一样,凡是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便有豆腐食品的存在,便有筷子的使用。前几年我曾听人们传说,外国人请中国人去当制做豆腐的专家,当时以为笑话,其实制做豆腐的工艺在国内看来平常,而到了外国,他们从未接触过豆腐,指导制做出高产量优质的豆腐食品、岂不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专家么!
豆腐制品在世界上的推行,是伴随大豆种子的传播有直接关系,其国内不产大豆,或不进口大豆,岂能创造出豆腐来。大豆原产自我国,《三字经》里说“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其中菽即是大豆。大豆在亚洲传播,为时已久,而传入欧洲,当是十八世纪末的事情。一七四O年传入法国,一七九O年传入英国,一八七五年输入奥地利、匈牙利,一八八一年输入德国,一八五O年美国第一次试种,现在美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豆生产国,年产大豆5400余万吨(1991)中国退居第二位,总产大豆不足1000万吨(1991年总产972万吨)。本世纪八十年代,大豆在非洲大地上落户(首先是刚果),同样豆腐也成为非洲人民喜欢的食品。现在大豆及豆腐制品,几乎遍及五大洲。
面对全世界人们对于动物的肉、禽、蛋高脂肪高胆固醇摄入量的日益增多,心血管疾病和脑动脉硬化症———脑血栓和脑溢血等病症对人类生命的困扰和威胁,目前有相当多的国家和人民已着手改变食物构成,在欧美已将大豆制品称为“绿色牛奶”。有科学家们推测,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素食为主的世纪,中国的大豆和豆腐食品,必将在全世界各地开放出更加绚烂的花朵,最后让我高呼:中国万岁!大豆、豆腐万岁!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清素饮食种种
俗话说:“贵人吃贵物,穷人吃豆腐”。这话正是反映了社会的客观实际。有钱有势的人家,整天都是大米白面,酒肉鱼虾,什么山珍海味,多少贵重的珍品都落入他们的腹中。堪称为福了,而穷人家粗茶淡饭,糠菜半年粮尚且填不饱肚子,偶然地吃上一顿豆腐,也是上好的佳肴了。但是上帝偏偏是公道的,不因为你享受荣华富贵,大鱼大肉美味吃了个遍,上帝便保佑你健康长寿,而穷人吃糠咽菜,便体弱寿夭。相反越是荣华富贵,吃尽人间美味的人,他们偏偏生出了一系列的富贵病,不是高血压,便是心血管硬化、脑血栓……之类症候层出不穷,越是劳苦大众,粗菜淡饭,夙兴夜寐,风尘劳苦,而身体越是强壮,越是高寿。现在世道变了,随着国家生产建设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虽是普通百姓,也经常是大米白面、酒肉鱼虾,从前富贵人家所患的病症,现在普通群众也沾染上了。因此人们在享受和享足了清福的时候,不免又想起了庄稼院里的一些清素淡雅的肴馔了。细究起来,这些清素的饭菜,不仅脂肪少,胆固醇含量低,而且富含蛋白质、纤维素以及各类维生素,对人类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大有好处。有些清素肴馔,是人们在苦度灾荒中发明的,有的是为了节省用粮,以瓜菜代食所创制的花样,虽是普通山野蔬菜,人们为了除去其苦涩之味,使它变得清口好吃,因而创制了许许多多的吃法。我国清代有个学者写了一本《山家清供》的书,专门介绍农村中各种粗菜淡吃的烹饪方法。他所介绍的多是长江黄河流域一带的山家肴馔,本人原籍胶东,自幼迁居那丹哈达拉岭及乌苏里江畔定居,对这一带人们创制的清素肴馔,择其主要,向读者们介绍如下,以供在调节生活饮食时之参考:
一、碾成:此项食品,是人们在度荒中发明的,当青黄不接时,小麦刚过腊熟期,即割取回来,搓下麦粒,筛簸纯净,上锅蒸之。使熟,然后,用石磨推之,全碾成一寸多长的小面条,因名谓之“碾成”,用青菜汤当卤,少施虾皮,再飞上几个鸡蛋更好,食之既有新麦的清香,又有素菜之鲜,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馔食方法。
二、杂面汤:本是山东胶东贫苦农民的一种饮食方法,因居民流徙,今已传至辽宁、吉林、黑龙江,解放前凡胶东人聚居处,皆有此吃法,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以集体化后,杂面难成,因而这种饮食逐渐失绪。其做法是:以小麦为主体,可占百分之五十,大豆占百分之二十五,其余可掺以大麦、小豆、豌豆、玉米等,混合磨成细面;无杂粮,即以七成小麦、三成大豆,合一混磨成细粉,擀成薄片,切成宽形面条,吃时,可先将水烧开,加少量地瓜叶或萝卜叶,或萝卜丝、白菜丝,施少量盐煮熟,即混汤食之,就以咸菜或辣酱,或韭菜花。是农村中贫苦人家冬时驱寒取暖的嘉尚饮食,十分清爽可口。
三、吃焦面:粮荒时,秋粮一时下不来,每户都少种些大麦以接短,因大麦早熟,收打后,用锅炒熟,使刀剁除麦芒,用石磨磨成粉,用半细箩箩之,然后用凉水或开水拌合而食。如用蒸南瓜或甘薯拌合而食,甜美无比,是一种节粮的简便调食方法。
四、打土豆糕:将土豆蒸熟,剥去外皮,放入大碗中或小盆中,趁热用擀杖或木杵捣之,二十分钟,即粘结如粘谷或糯米之糕,山家因无谷类,以薯代粮,确是一种可口的调食之方。
五、擦土豆糕:用一块薄白铁片,遍穿细密钉眼,翻转过来,钉在二根小木方上,使之固定,放在饭盆上,将洗净的土豆,放在密钉眼上搓擦成碎末,漏入盆中,再用粗松白布挤去汁液,掺煮熟饭豆,捏成窝头状,上锅蒸食,十分可口,是农村度荒以薯代粮的又一办法,营养十分丰富。或用以包菜包子,亦颇鲜美。
六、蒸土豆面条:将冻土豆,剥去外皮,放入水中浸泡三次。挤去黑汁,然后晒干,放入石碾或石磨磨成细粉,用温开水烫面,擀成厚片,切成粗面条,上锅蒸熟,配菜卤食之,清爽可口。是农村节粮度荒的又一种调食方法,营养也很丰富。
七、馇豆沫; (见《清素良肴话豆沫》)。
八、菜糊:农村缺粮时,将小白菜用开水烫熟切成碎片,再将玉米面打成粥糊,待开锅时,将菜片放入粥中,是一种夏时的清素度荒吃法,营养也很丰富。
九、蒸榆钱:春时,将榆钱捋下来,拾去杂质,放在篦帘上蒸之,稍熟,然后撒以黄豆面或玉米面,再蒸,使之全熟即取出,食之,也是农村度荒节粮的一种清素食品,富有营养。
十、蒸柳粑:早春,当柳芽刚刚吐露时,采之洗净,放入锅内蒸上 撒以玉米面,放少许盐,方法与食榆钱同,蒸熟后食之。其味清芬爽口,营养也很丰富。
十一,蒌蒿饼,早春,当蒌蒿刚出土不久,采之,用水煮熟,挤去水份,剁成碎末,掺入麦粉中烙饼以食,味很清爽,是一种节粮的调食方法,营养很高。
十二、煮玉米嘎嘎:农村缺粮时,晚饭常不肯干食,而以粥食为主,即用少量玉米面,用开水调合,然后将锅内切些青菜放少许盐,将水烧开,然后把玉米面捏成团状,下入锅中,开锅即可盛食,也是农村里一种捷便的清素调食方法。
农村的清素调食方法,多至几十种,这里仅介绍不常见用的十几种,供大家参考。不要总是钦羡禽鱼肉蛋山珍海味盛馔佳肴为可贵吧,为了维持世界的生态平衡,为了人类的正常繁衍生息和健康长寿,清素食品将是不可忽视的。即是你处在豪华富贵的幸享中,不免经常品尝一下劳动人民在贫困饥馑中,创制出许许多多的既节约粮食又有益于人类身体健康的清素调食方法,不能不说它是你维持生存的一种重要措施。同时它也是人类饮食文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份。我们不烦去探索与领略一下,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四日
山居野处保健八种
处在北方林区山野之地,常常遇有腰腿疼痛之病,或蹀躞而蹒跚或腰痛不能擎身,或有在野地里锄草,就地而卧,睡了一晌午觉,起来竟口角歪斜半边身子不能活动;或因涉渡春水,流送木排,腿上长了筋包;有的狩猎采山,夜间披盖不加,受了凉冷,膝骨竟得了关节炎,遇凉则痛,无有止时。有的人在野外作业,常坐潮湿地,竟得了痔疮……凡此种种,都属于寒冷地区的一种地方性病症,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患者缺乏寒冷潮湿地带的保健常识,起居住行,不注意自我保护,抱着没事,满不在乎的态度对待客观的自然环境和阴冷潮湿的气候,因而,如同初生牛犊不怕虎,早晚等被虎咬伤才知道虎的厉害,但为时己晚矣。我国春秋时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曾经说过:“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方知其信焉”。本人原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态度对待生活,几十年来患过关节炎、肩肘炎,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病症。吃过好多苦头,尝到了它的厉害,但为时已迟。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不免将自己的经验教训传与世人,以防重蹈旧辙,受此苦痛,岂不也算是幸事。
一、露宿山荒夜烤火
小时候听到许多穿山沟挖人参的老把什说:在森林里或野甸中,露宿山荒或住在搭盖的临时窝棚内,无论冬夏,半夜时分都得起来烤火,将全身烤出了大汗,待汗慢慢消下去,然后才得再睡。其原因是山野夜间冷凉,卧在凉地上睡下,身体发板,受凉寒潮气的侵袭,血脉流通缓慢,有时某个部位再受凉风吹袭,血脉流通迟滞,竟然会产生局部麻痹,如不及时揉搓烤火,使血脉流动加快,经络疏通,便会产生口角歪斜,肩肘炎,关节炎,甚至半身不遂,腿脚不会动弹。因此,凡野宿者,夜间起来烤火搓身、运动,是至关重要的。
二、坐卧青草莫干潮。
在山林中野草地休息时或夜间宿营时,如无干燥的铺垫,即割鲜草或鲜树条铺之,切勿将半干半湿的陈草拿来坐垫,因为青草鲜时,尽管有鲜水气,但对人身体无妨,半干半湿草木中含众多细菌霉菌,易招致病害。尤其易发生疥疮、脚气,痔疮和风湿病。
三、涉度溪涧烧酒搓腿
秋冬时,涉渡寒泉,时或穿越沟涧沉入水中时,这时,勿使停步,只得快步行走。至宿营地时,立即将白酒烫热,搓洗腿脚,同时用火烤之。使血脉流通加快,勿使血液凝滞。反之,便会因血液受凉而淤滞,造成静脉曲张,或局部痛痒,直至坏死。因此烫酒搓腿,使侵入体内之冷气表散。否则便会造成关节炎,静脉曲张,有的则会造成下半身湿痹,不能动弹。
四、行饮污冷使出汗
穿行在森林或草野里,如遇干旱,常常几十里地不见河川,溪泉,渴了不得已时,掬饮几口潦潭不净之水,且莫停步。饮后,马上行走,使之全身汗发。或劳作时,饮用不洁之死水,亦莫停歇,立即继续劳作,待汗发后,再行休息,保证无恙。如累得满身大汗,停下来便饮用冷水或不洁之静水,不但容易导致胃肠炎,还易诱发心肺之病,切应注意。
五、莫贪窗风图乘凉。
夏季里乘坐火车、汽车,气闷蒸热,切勿袒露肩肘以图风凉。无论乘车或止居,亦莫敞窗或略敞缝隙,使透凉风以自快。更不能临窗而睡,否则便会引起肩肘炎或面部神经麻痹,甚至口角歪斜,切宜警防之。
六,山居野宿弄篝火
凡独身或三五人赤手空拳在山林中野居时,只要不是春秋防火季节,都要在宿营旁弄起篝火。烤火除寒仅是其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可以防除狼虫熊罴的惊扰。因为野兽夜间最怕火光,只要弄起火堆,行路人便可安然夜寝,不用防备野兽的为害。
七、冬季坐卧棉垫莫浸凉
冬季里,人们无论远行或骑自行车时,切要在座位上或座垫上,加厚棉垫以隔寒,否则,青年时血气方刚而未觉,既至老年时,易产生坐骨神经痛症和膝胯骨关节炎,尤其鞋不防寒,则必造成足寒心冷,诱发全身关节炎,类风湿和风湿性心脏病。切宜警防。
八、夜间宿营热水烫脚
无论去山野里或在家庭中,白天劳作或步行了一天,疲累已极,夜间宿营时或休歇时,烧上开水烫脚,二十分钟,会使周身血脉流通加快,通体轻松,胜过服上一付除劳散。
以上虽属普通常识,然而知之者无多,行之者更少,尤其是青年人,要把这普通常识当成健身秘诀,胜过疾病缠身时乱找医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
延长菜墩使用年限的办法
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类的不断繁衍生息,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物用需求也在日益增加,因此,现存的物产资源包括矿物资源及生物资源,越来越显得短缺和不足需用,人类如果不能很好地有计划地节制物用,不很好地保护与节约资源的耗费,人类终将自我崩溃与灭亡。这决不是我一个小小的山野村夫的武断,可以说这是世界上自然科学家们之所共识。
拿人们日常生活需用的菜墩或菜板来说,住在林区的人们看来,是无足轻重的东西,操一把搂锯,或二人持一把快马子锯,不用抽二袋烟工夫,即将一株过搂粗的大椴树或钻天柳截倒,如果被伐这株树有漏节,马上便又再另锯倒一株,随手截回一块至几块菜墩,便将好大一株椴树或钻天柳弃掷林中而自然的腐烂,致生了蘑菇,最终化为泥土。人们深不知这种破坏资源的行径是一种浪费,林区的家庭主妇们,也拿菜墩、菜板不当一会事儿,每当切过鲜鱼水菜之后,也不将菜墩表层浸湿的水分刮掉,尤其在夏季里,很快便会导致霉菌生长繁衍,因而木质很快便会腐烂。常常一个二十公分厚的菜墩,用不上两年,中间便腐朽成坑而不能使用了,便弃掷一旁,再从山上采伐新的。这种司空见惯的浪费资源的情况, 自不会是一乡一村或一家一户的个别事情,几乎已成为林区居民的生活习俗了。这是作者几十年来所亲眼目睹的事实。个人如何能制止得了面对这种浪费与破坏资源的情况,个人只能是暗自痛心疾首罢了,除此之外,又有什么办法呢但是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人们对菜墩的需求,市场上自不会不出现紧张情况。物以稀为贵,缺少而后才知节俭,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菜墩菜板不好弄了,而且价格也在升高,于是人们开始注意延长菜墩莱板的使用年限,已成为人们所原意接受的措施了。
如何延长莱墩莱板的使用年限呢通常做法是:每当切完鲜莱,必须同时将积存在菜墩表面的浮水刮掉,使呈干爽状—这是一般的保护方法,可延长木墩使用寿命一倍。即不加保护措施的莱墩,顶多使用不过两年,而加以保护措施的可以延长一倍时间,即可使用四年。但做为一个莱墩的充分应用的时间还相差很远。因此,人们常常利用烧开豆油往菜墩莱板上浇浸,使莱墩莱板表面吸收一定油质,可以减少腐烂。但是,浇油的效果不大,仅能再延长使用期二年,即保证一个莱墩可使用六年左右的时间。统统油浸之后,木质变脆,而且时间一长,仍易腐烂,因此,这也不是最为理想的办法。最佳尚的措施是:在菜墩或菜板尚未开始使用时,即用饱合盐水浸泡六至十个小时,阴干后再行使用。因为菜墩莱板大,锅小,不易盐浸,可用加温饱合盐水,涂抹浸渍菜墩、菜板表层,使盐水能浸入木质三毫米深,即可起到防腐作用,每三个月至半年浸抹一次,这样坚持下去,一个菜墩和菜板可持续使用十五至二十年的时间,这样既节省了人力财力,又减少了木材资源的浪费,岂不是善行和壮举吗!但是,不论是油浸盐浸,菜墩莱板用后,都必须将存水刮净,使之保持干爽状态,这是延长菜墩菜板使用年限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四日
村居布设刍议
自开天辟地以来,人类就是以群居为主的。从各地出土的古居民遗址来看,远在几十万年前至上百万年前,如北京的山顶洞人,陕西的蓝田猿人,西安的半坡遗址……都证明人类在远古时也是群居的,时间发展到今天,人类仍是以群居为主的生存在世界之上。如遍布全球密如繁星似的村居、城镇,以及灿如明珠的城市,都集结着成百上千上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人。人类的聚居,是受着客观的生活需求所决定的,如原始人的聚居,是因为便于向自然界向野兽搏斗,有利于自我保护和反抗外族的侵略和劫杀,因此群体集住,有利于保护自己,抵御外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仍保留着聚住群居的形式,其原因,也是生产生存的需要。如聚居可以群力修铺道路,架设桥梁,便于物资交易,便于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创办和发展……因此,村屯、集镇,城市的布设,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是客观现实生产生活发展的必然结果。在生产技术科学和物资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集体居住,更是人类生存所必需和不可缺少的条件,除了以上所说的原因之外,诸如开办学校,商贸交易,物资集散、输电、送水、供热,公共交通、卫生医疗、防疫设施的开办,废水和垃圾的排泄和处理等等,离开群聚,是很难做得到的。因此群体聚居,不仅自古迄今,即是遥远的未来也是人类不可变更的生存方式。集体聚居,对于社会治安管理,也是极为有利的,尤其在森林广布的林区,人口聚居,对于春秋两季的护林管理以及杜绝火源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
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自长江以北的中原、华北、西北和东北各省区,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以村为单位的群体聚居。江南各省区,有相当一部分是随处架盖房屋,有的大体上有个集中之处,而村户大多则是随山沿谷或面水背山而散处,好处是村户各不相干,过着“农家四无邻,独坐满园春”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对于公共事业的创办,难度极大……特别是关内大多数省区,即是村户聚居,随着我国人口的日益增多,本来即密集的村屯,房屋年年增盖,村与村之间,几乎接连在一起,并无郊野之分,随处都是屋舍,随处都是农田,孟夫子所说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情景已一去不复返了。解放初期,为治安灭匪与护林防火之需要,黑龙江省所属各县域,皆以村居为主,村外山野散处居户,必须一律迁至村内居住,凡特殊行业如渔梁子、养蜂场等,须经县人民政府发给证明,方可于山野间架盖小屋,并须经过审查并遵守保护山林法令之规定……这看来很严厉而实则是一种很好的习惯。这对于社会治安管理,护林防火,减少火源,杜绝乱砍滥伐国家森林,乱捕乱猎禁猎野兽,维护国家各项政策法令,保护自然景观都是绝好的措施。可惜,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这个传统,已无人遵守了,人们为了自家生产方便,任意在山林中或田野上盖设永久性房屋,盖了一栋,第二栋便随之而来,混乱而无秩序的现象随之产生。凡是盖了房屋之后,附近的树木及宁静的自然景观,随之便遭到破坏,乃至消失。因此,居处的布设,属于一个地方的长远规划建设的问题,属于政府所辖管的问题,不能听其自便。优良传统,岂不应该继续推行和长久地保持下去吗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八日
人腿弯曲何由生
大街之上,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你如果注意观察的话,就会发现,原来人们的腿大多数是弯的,只有极少数人是直的,而特弯成佝偻状的罗圈腿也是极少数。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人们常把腿骨弯曲归咎于软骨病。实际患软骨病造成腿骨弯曲的人只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腿骨弯曲,膝盖不能合拢,则是由于婴儿时期缺乏调理防护是其重要原因。经过社会调查表明,大多数父母,在幼儿长到六、七个月会坐的时候起,往往因大人操持家务,腾不出时间去捧负看哄孩子,又怕他们啼哭,常常以被褥为围椅,将婴儿蜷坐在床,由于幼儿骨质软,长时间的盘坐,使股骨外向掰张,膝盖以下的小腿骨贴附床面,日积月累造成骨骼变形。这是一个最主要原因。另有一些母亲,以朝鲜民族居多,将孩子贴附脊背,两腿劈叉,贴附于母亲腰部两肋间,加以棉毯或台布紧紧裹束。使幼儿胯骨、股骨及小腿弯曲变形,这是另一个重要原因。经过临床试验观察表明:幼儿一周岁至二周岁之内,是其骨骼定形的关键时期。一周岁之内形成的腿弯曲,通过骨科卫生保健护理校正,逐渐可以恢复过来。过二周岁之后,造成弯曲,校正效果便差。因此,作为父母,在婴儿出生后,不但要注意其内脏器官的发育卫生保健,而且还必须注意其骨骼的成长和发育。婴儿的骨骼尤其是腿骨的卫生保健应是:婴儿在能够起坐的时候,盘坐的时间,不宜太长。以不超过半小时为宜。在两周岁内,绝对禁止长时间的盘坐。有些农村妇女,为了操持家务或下田劳作,将孩子整天用被褥枕头围在床上,以孩子不哭叫为无事。常此下去,就有使孩子的腿骨变成弯曲的可能。因此,应特别加以注意。有时因为家务或农事繁忙,一时又无人佐助照料孩子,需要作暂时背负劳作时,捆缚毯巾的时候,应使孩子的双腿顺直而立,不要将腿叉向腰间。以免人为的造成腿骨变形。有些婴儿哺乳期,母亲奶汁不足,需饲喂一些乳品或糕点食品时,为防止钙质不足,可经医生允可适量的补食一些含钙的粉片剂。但切忌过多的摄入。婴儿不满周岁即将能够站立学步的时候,不要提前人工扶持其勉强站立或试步。有些年轻夫妇,骇怕孩子腿变弯曲,强自用绷带紧裹幼儿腿部以图使直。实际上,这样的举动更是有害无益的。因为紧裹腿部,会影响婴儿下肢血液的流通循环。更不利于婴儿的健康发育。同时还应该知道,一至三周岁的幼儿,外观看去,腿常是弯曲状,这种弯曲并非骨骼的真正弯曲,换句话来说,这种弯曲一般是正常的。因为正常人的腿都是有一定的弯曲度的,幼儿时期看得更加明显。等长到七八岁之后,这种弯曲随着身体发育便自然转直。总之,对婴儿的骨骼保健护理,主要是一切听凭其自然之发展,即该卧则卧,该坐则坐,该立则立,会走则走,一切顺其身体发育之自便,免除一切人为的扭曲和障碍,是保证婴儿骨骼健壮成长的关键。
一九九0年五月
近视眼疾病因何在
医务工作者,曾作过社会调查,患有先天性近视眼病症的人,仅占总人口的千分之四、五,而实际真正患有近视眼的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城市是知识界聚居的地方,患有程度不同的近视眼疾病者,竟高达百分之十至十五,农村占总人数百分之三左右。这些患有近视眼病症的人,并非是由于先天性遗传所造成,而大多数则是由于后天原因所酿成。其主要诱发根源,是在于学识界尤其在学生时代的日夜苦读,临摹书写小楷作业,而不讲究视力卫生保健所造成的结果。尤其是年龄在十二至十八岁的青少年,更是诱发近视眼的关键时期。而就学的人在这个年龄中,如不注意视力保健,最易使眼睛变成近视。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视学生的视力保健的。尤其是在儿童入学进行启蒙教育的时候,首先课本读物一律是一号正楷大字;其次是学生作业,开始用石笔石板写大字。从第二年起,学写毛笔大楷书仿,而且每日只限写大字楷书一篇(二页)不超过三十个字,不得多写。学生的主要精力用于脑记和背诵,至第四年开始,允可在写过的大字仿空间填写习练小楷,但数量均有限额,不准多写。写字首先从弄清下笔顺序及文字的间架结构为旨要,从抓根本质量做起,不单求数量,徒流于形式,空自耗损学生们的光阴和视力。因此,直至清及民国时期,我国教科文医各界,下自莘莘学子,上至胸藏万卷之名流学者,患有近视眼病的人为数了了。自本世纪之初,废国学,倡西学以来,反封建文化,连同保障学生视力的科学教学方法也一律看作腐朽,加以取缔。随之将西洋人一套教学模式全套搬进华夏。自从新中国建立迄今,也莫不如此。小学生一入学,不以背记为主,不论学生理解的能力如何,一律以讲文义为主,加以连篇累牍的语法修词,这且不说,最为要害的小学生启蒙作业(算学除外),一开始便写小楷字。课本最大字体也不过是三四号宇。不但字写得小,而且作业量又大。教师不诱导之以字体书写要领,反以为多布置学生作业(主要指写小楷字)为高质量。学外文,尤其是学英俄……等拉丁字体的课文更是如此,不但课文字体小得如同蝇头,加以累累的作业,一个用功的学生,每天看书写字的时间,要达到十二、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对学生又缺乏视力保健知识的教育,同时每个学生居住地的采光条件不同,很难达到尽全合乎卫生保健的要求。自小学以至于考入大学十余年间,正是青少年身体各器官发育成长的时期。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如不注意眼科卫生和视力保健,过多时间的看小字书报,过多的写小体字作业,有时仅仅一两年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就会使一个视力在1.0至1.2的正常眼睛,陡然变成了近视眼睛。有的还变成了散光。一个人当他的视力减弱以后,就是有多么高深的知识学问,在为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不免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我国知识阶层的视力远远低于社会的平均视力,这么多的近视眼和散光的眼睛的出现,现在尚未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和注意。有人甚至误以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是戴眼镜的,我们天天在召唤“要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难道这个问题可以忽视的么
为了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减少和消灭近视眼疾病,必须从儿童时代开始加强眼睛的保健与防护。首先是从儿童入学抓起,小学课本应一律采用一、二号正体字。数学课本也应保持为三号字。四年级以后直至高中,语文课本,可改为三号字体,数学课本改为四号字体。即是大学课本,五号字体也不宜过多。通过放大课本字体,以减少学生的视力消耗;第二、在小学四年级以前,除作数学题之外,语文作业,一律不准写小字。小学时期,应以掌握习字笔顺和文字肩胛结构为主,导之以正体楷书,不准胡画、乱写。为更好的书写或临帖打下坚实的基础。每日坚持写大楷正书三十至四十个字。教师教学应以增长学生真才实学为准绳,不要以盲目的加大学生作业当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第三、学外文时.也应放大课文字体。进入大学以后,逐渐实用小字体:第四,经常对学生进行眼科卫生保健知识教育。避免在强、弱光下苦读和写字。读书、写字都要保持一定的间歇性,每次以不超过二小时为度。如此实行三十年之后,我国人民的视力健康水平,必将大为提高。
一九九O年四月
闲谈老年痴呆症
俗话说:“小小孩,老小孩”,这意思是说:人到了老年,又会退回童年一样的天真无智,变得像三两岁的孩子一样。在医学上名之谓“痴呆症”。我曾亲眼看到两位同事,一个是当过公安局长,一位是搞企业出身任过某公司的经理,他们青壮年时,都很精明强干,一个是在阶级斗争第一线,没有敏锐的聪明才智,能主宰对敌斗争保卫社会安宁的战斗堡垒吗另一位如不是善于筹划谋算,能领导一个上百号人的企业吗尽管他们生来都是绝对的聪明,就是六十岁左右的年纪时,理智仍然是很清醒。但是,当他们退离休以后,仅仅三五年的时间,却变得像另一个人,全都痴呆了。那位当过公安局长的同志,退下来以后,接二连三地遇到生途上的不幸,自己得了脑血栓,需要老伴来伺候。刚刚好转以后,老伴又得了脑血栓,反过来又得他侍奉老伴,不久,老伴又下世了,只剩下他一个人,不得不依仗儿女来照料……他遭逢的打击有多大,起初他整日地愁苦不堪,两年以后,我去看他,他已经完全变成一个糊涂人了。见面时,也会说笑,也会让座,只是不记得我姓字名谁了。见谁都是这样,即是他平素最亲近的朋友也不认识了。他的孩子对我说:他父亲如今什么事也不想了,谁也不认得了,每天只知道无限量地吃,又无时无刻地屙尿,一收拾不紧,便会屙尿在裤裆里……另一位同志,刚退休时,还能骑自行车上街买菜,过了三四年以后,竟自腿脚都不会挪步了,整天坐在大轮椅上,一动不动地呆呆地瞅着对面的墙壁,逢人来,只会笑笑,你如向他提问什么话时,他所问非所答。有时他竟自会呜呜地哭泣起来。同样是能吃能喝,大小便失禁……我还在一份杂志上看到美国前总统里根先生写了一篇《告全国人民书》,说明他现在已开始患有痴呆症,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了,他祝愿全体美国人民都各自注重自身的健康,把美利坚建设得更加繁荣强盛,人民幸福,老年人且莫患痴呆症……”看来痴呆症,对于一个国家的总统,也竟罹遭此难……不过里根所患的痴呆症,仅是初发阶段,否则,他还能写文章吗……
痴呆症,目前就世界而言,老年人中,也并不算少数。究竟是什么原因会使人们诱发这种病症呢一种说法是:由于过多地使用铝制品器皿,血液中缺铁的原素所致;还有的人说痴呆症病人,是由于过量地摄入白矾所致,如经常吃加入白矾的油炸果子等,会引发这种病的发生;也有的人是精神过度刺激而引起痴呆的……总之,说法很多,莫衷一是。根据医药学家们判定,患老年痴呆病,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硬化,新陈代谢技能失调所引起,特别是老年人退离休以后,脑子也不常用了,眼花,书也不看了,常此下去,那些主管思维的脑神经脑细胞,随着动脉硬化逐渐扩展,使这些思维记忆的神经和细胞也相随衰老硬死下去,甚至变成脑萎缩,因此便渐渐变成一个四肢完好而司令部失去指挥全身的能力的植物人了,人只要患上老年痴呆症,实际就等于他被编入走向死亡的预备役了。很少有治好或恢复完好的理智的。据社会调查证实:这种病症,只合预防,而不易治疗。凡是勤苦致学孜孜不倦善于动脑筋的专家、学者、教授以及政治家们,因为他们总是奋勉不息地动脑筋,脑神经和脑细胞便始终处于运动状态。因而不易硬化坏死。俗云:“用进废退”,大半也是这个道理。因此,一个人孜孜不倦,奋勉好学,对于一个老年人也是至为重要的。至于是否是不应过多的吃白矾油炸食品或是不要全用铝器皿,多用铁器皿,以增进血液中的铁质,也许是有道理,起码增加铁质可以增加血红细胞铁质的含量,对贫血者是必定有好处的。生活饮食上,具体要怎样做为好,还是遵从医师们的嘱告为妥为当。
患老年痴呆症的病人,是十分痛苦的,一切健康的富有理智的人都应对他们给以同情,关心和爱护,至于患痴呆症的家属和子女,更应十分耐心地扶侍和照顾他们,尽力地满足他们的饮食需求,料理好他们的起居,以使他们能平平安安地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进入永宁的世界。这是一切痴呆病患者家属们所应履尽的神圣职责和义务。而在精神上却不必为亲人患有痴呆症,而过分伤心痛苦。
我想世界上的事情,总是一分为二的。老年人患了痴呆症是不好的。从另一方面来说,痴呆症可以免除了一切的精神忧愁与痛苦,我在《双梦集》—“奇遐的梦”诗集里曾有过一段叙述:“不论你多么得意狂喜,人生最终都将是在导演悲剧……”想想看,人到老年,最终不是夫先死,便是妇先亡,有的年岁太大,连儿女都提前告辞了人世,有的到了老年,患了各种沉疴痼疾,竟日承受痛苦而不得痊愈,真是多么大的苦痛啊!患了痴呆症,一切精神上的苦痛,全部甩掉,达到了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的真正糊涂,犹如日本影片《追捕》里的杜秋被人逮去给他注上了一种迷醉药,达到无忧无虑,无苦无痛……”的迷茫境界,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岂不也是一种幸福和安慰吗!让精神先死,而肉体后死,也是人由生走向死的一种方式,总比那些因精神痛苦和肉体痛苦压力折磨得无以承受而自杀的人,强逼肉体先死而精神相随死去的人,起码要幸福安详得多!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
清素良肴话豆沫
提起烹调,言必称甘肥,鱼虾肉蟹,山珍海味……其实何曾算得嘉尚。这不过世俗的偏见而已。民间清馔佳肴,九州八垓之内,真不知有多少高品而未登膳录。
在我国北方农村里,有一种朴素的调食方法,即用少许的大豆,配以菜蔬,加少许盐,煮开后,即可成为佐餐的良菹,又可当饭吃,荒年则是节粮充饥的盛馔。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豆沫子。山东胶东人又称做“豆渣”。东三省则名之谓“小豆腐”。其具体调制程序为:用少许大豆,置水中浸泡使涨,然后合水用石磨(或钢磨)磨成浆糊状,倒入锅中熬煮,再用白菜青叶、萝卜叶子或甘薯叶,也可以用野苦荬菜,车前菜等,无所不可,经水洗净,用水煮后,凉水泡过,然后剁成碎末,倒入豆泊中,加少许盐,煮开后即可食用。也有用豆泊子拌菜末揉成圆团或窝窝头状,上锅蒸熟,即可食用。这是北方农民熬度饥荒时所发明的一种调食技艺。粮少时则可代饭充饥。年丰又是佐食的清淡佳肴。这种食法,遍及我国山东、河北、东北三省。四川及江浙一带,也有这种食俗。在我国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改善的今天,人们对于丰腴肥豚无不感到厌腻,过多的摄入脂肪,又会引起心血管病及脑动脉硬化症等。生活中,间或能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的叶绿素,蛋白质和纤维质的清素食品,可以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并能增强肠道蠕动,促进食物消化,既经济,又有利于身体键康,何乐而不为之清赏呢。
一九九O年五月
从卫生筷子说起
筷子,雅号箸,或写作筋,言以竹助食也,因此成字。筷者、盖以此伴食,灵利而爽快也,加竹字头,言其质,系竹所为也。
筷子,发源于我国,是一种极为捷便的助食工具,现已普遍推行于亚洲,将来有可能推广至全世界。
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刳制而成,也有用坚硬的木质如乌木,鱼尾葵(又名假桄榔,属棕榈科)的边材等所为。
更有的用象牙玉石,以及鹿腿骨所刻制,还有的用金银制成。皆富豪人家所拥有,非一般贫苦百姓所能使用的。自从进入七十年代以后,又有塑料制筷子问世。
我国的筷子,传到日本推广以后,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工业企业的发展,人们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天三次均在家中进餐,尤其是午饭,必须是在厂子里吃或煤矿工人,要在井下吃午饭,有的是自带,有的是厂家或矿井供应午饭。再用瓷碗,瓷盆、竹筷子,也很不方便,在当时塑料工业尚未兴起的时候,只得用刨花杨木板做成饭盒,用杨木制成简易卫生木筷,每餐每人发一份盒饭,一双木筷,一次性使用,食毕即舍弃,下顿饭再使新木盒木筷。看来很简便,用后也不要像瓷碗瓷碟竹筷那样往返的搬送归弄,不慎还容易打碎,而且用木花板饭盒、木筷,还卫生。人各一份,不致传染疾病。这仅仅限于工厂、工地或井下等或旅行远游时使用。而在家庭,饭店里仍然使用瓷碗竹筷,用完之后,濯洗存放,下顿饭再使用。……自从进入本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木饭盒已被塑料所代替。而使用卫生筷子的范围,逐渐扩大到餐馆饭店。
随着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日贸易的发展,日本本国的木材,已不舍得用做制筷子的原料了,而是从中国进口大宗木制卫生筷子。尤其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见卫生筷子日本市场价格见好,比直销原木,有利可图,大林区兴办了大批卫生筷子加工厂,尤其是自进入九十年代,各地卫生筷子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东北三省范围内,即有四百余家筷子加工厂,每年生产成品卫生筷子约400万箱(每箱一万双)直接使用的纯优质木材达400万立方米,而弃置的边角废料达600万立米,耗费的杨桦木材资源不下1000万立方米。我国现有的天然林木材资源,七十年代木材采伐时期,全国国营林业局年木材生产总量不过3000—3200万立方米之数,又二十余年过去,木材资源蓄积量大减的情况下,陕西、甘肃等省区,连制造火柴杆的木材都难以解决,全国木材总采伐量,充其量不过二千多万立方米,而又将一千多万立米幼壮杨木建筑用材全制成了筷子,我国木材资源的前景岂不是很可怕吗何况凡是生产筷子的地方,成品率最高不过百分之五十,而将近百分之六十的废剩材,没有综合利用,我国有多少木材资源抗得了这样的挥霍浪费呢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很多原是密集的山杨林,现在中龄杨树不见了,许多地方竟被伐成了光秃,国家计划部门的职能哪去了如果合理地布局,有计划地培育筷子林的后备资源,有计划地采伐,真正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卫生筷子不是不可以生产的,但是要做到节制采伐,限量生产,细水长流,树立长远观点,这才是开发建设的正确途径。外国人花几个臭钱,就可以买动或驱使中国人自己毁灭自己,中国人还不自知,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情啊!
更有甚者,卫生筷子现今在国内市场上也大为红火,旅游或工地、矿井,午餐使用卫生筷子,是无可非议的,演化来去,现在所有的食堂饭店,也普遍使用木制卫生筷子,在南方的一些旅游或餐馆里,更有使用竹制的一次性的卫生筷子,平时可用一至几年,而在所谓的“高消费”的幌子下,好端端的一双筷子,只扒几口饭菜,就变成了废物,扔进垃圾堆里,据说日本国内,卫生筷子全部回收利用,如果我们也全部回收利用,那当然还不全然算作浪费,我们十二亿人口的大国,有多少林木能供得上我们这样挥霍浪费呢何况筷子仅是耗费木材的一项,还有冰棍、冰激凌杆,加起来就是一个惊人的数目,何况我们的木材建筑房舍、家具、采矿、造纸……还尤恐不足,就是再富有,也要保持节约俭朴的作风。这也是个国风和民风问题。哪能允可“浪费光荣”的歪理存在何况卫生筷子是经过无数人的手修理、扶直、挑选、包装,也不见得就是绝对的卫生。筷子每人自使一双,而碗、碟子、勺子还能用过即打碎抛掉吗因此,所谓一次性筷子卫生,只不过是给饭店老板节省了洗濯筷子的用工和为筷子商们趟开销路做广告宣传罢了。孔夫子曾嘱告说: “礼欲其奢也,宁俭,丧欲其易也,宁戚”。就是说,礼尚往来,祭祀,聚会一类,是要讲究一些的,但是如其过分奢侈豪华,还是从简为好。丧葬要想办得简易一些,但是气氛和感情上还要至诚尽其所哀。孔夫子讲的是礼丧要从俭,何况我们平俗过日子,还需要什么阔气吗!一九八六年五月初,我在广东珠江口的斗门县参加中国地理学会和国土经济学会召开的经济地理手册编写讨论会,就住在一个名叫白藤湖的高级宾馆里,接待的大多是港澳台豪商大贾,吃饭用的全是白硬塑料长筷子,用过之后,经开水消毒擦干,装进白纸袋里,下顿饭再用。有什么不卫生的!他们没用所谓的每餐一扔的卫生筷子,你能说人家土气吗家父姚镜溪先生一九四一年在饥寒交迫的境况里,日间去野外割取烧草,夜间就小油灯下注写《周易疏义》,其中地泽临一卦中有一段注文说:“天下治安未有久而不乱者,盖不能戒于盛也。狃安富,而骄侈生。乐舒肆,而经纲坏。忘祸乱,则衅隙萌,是以浸淫,而不知乱之至也”。看来骄奢淫逸的后果是多么严重的啊!卫生筷子怎样制造,看来是民间小事,但牵扯到国风民风,就不算小事,国家对木材的使用,理应有个法律限制,就不是多管闲事,而是管正事,我们有自己国家的国情,不能是开放了,什么都看外国鬼子脚步行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我行我素!不能照洋人的脚步行事。
我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建议中央及各级领导同志,不要只满足于各项指标提高的百分比吧,一些人在那里弄虚做假,制造伪劣商品,欺骗国家,欺骗群众,杀鸡取蛋,竭泽而渔,这样得出来的一些数据,你们知道了之后,还能是高兴的吗!
一九九七年一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