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黑龙江省政府     双鸭山市政府

首页 饶河书籍 正文 《原始森林的植树者》第三辑 华夏谷蔬何处来

《原始森林的植树者》第三辑 华夏谷蔬何处来

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姚中晋 发布时间:2017-09-01 访问次数:1587 责任录入:sysrhx


华夏谷蔬何处来


上古时候,我们的祖先不会耕作,唯采集草树果以解饥,捕捉鸟兽鱼虫,茹毛饮血而苟全其生。相传至神农氏始教民稼穑,方知播种五谷。掘井而饮,炊爨而食。五谷者,黍稷麦粱菽是也。至商周以后,又有六谷之说。 《周礼》所载六谷、九谷,即黍、稷、稻、粱、菽、麦、或加麻、粟、禾以全其数。《诗经》中的“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句,又有八谷之论。实际耕稼品类,一开始便没有定数。所谓五谷、八谷,九谷……也只是个梗概而已。所谓八谷,实际黍与稷本乃一物,唯粘与不粘之分。粱与禾即粟一物之别称。麻即大麻,古时麻以为衣, (麻子)以为食。因亦例入谷类。看来不尽然合理。至于蔬菜,古时品类更少,常用者不过是藿(豆叶)、葵(冬葵),蓼(香蓼),葑、菲等等。随着人们对于大自然的不断探索选择栽培尝试,品类逐渐增多,加以居处地域的扩大,各民族往来的频繁,时至今日,谷类作物已有二十余种,蔬类作物已超过五十余种,薯类计有五种。《诗经》豳风、六月诗:“……既其承屋,其始播百谷”。现在为人们栽植和采食的谷蔬加在一起,足可以算得上一百种之多了。究竟哪些是我国原产哪些是由外国传入,不妨作以下考据和论证。
我国最早栽培的谷类为稷,它是五谷之长。又名粢,黍(又称糜)之不粘者。 《本草钢目》中说:”南人承北方言为禾祭,为其供祭也,稃赤者名糜,白者名芑,黑者名禾巨。我国古时天子祭祀谷神,都以稷配社,因五谷不可遍祭,唯稷以代表众谷而已。所以天子祭坛和国家政权,概括言之,谓之社稷,即本此。
粱,即今日之谷子,又名粟或谓之禾。原产我国。自古迄今为黄河流域耕植之重要谷类。 《本草纲目》谓:“粒大而毛长者为粱,细而毛短者为粟。又有粘者为秫,不粘者为粟之分。今有人以粱为高粱,实在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麦,即小麦,原产我国西部。 《说文》,一名曰来,又写作徕,言“天降瑞麦,一禾一麦牟(大麦)相芒刺之形。天所来也。如足行来”。现在青藏高原仍有麦之先祖—野小麦的分布。证明小麦是由西而东,推及全国各地。正如从西天所降。
大麦,本写作麦牟,原产我国西部,南朝医药学家陶宏景说: “今稞麦一名麦牟,似禾广(音巩)而皮薄耳”。现在青藏高原所种之青稞麦即此。俗谓之米大麦。生长期只七十天左右,为谷类作物之成熟较早者。
禾广麦,即普通大麦,麸皮厚,今北方制造酒所用之大麦芽即此种。 《吴普本草》说: “此种西人种之”。说明也是从中亚及我国青、甘、新诸省区传入内地的。
黑麦,俗称油麦,当为古匈奴突厥所植谷类,约在唐以后传入中土,现在内蒙地区,多种此麦。粒狭长而粉粘,耐寒抗旱。
雀麦,一名燕麦。因燕雀以为食者故名。杜姥草,牛星草,俗名铃铛麦,此种原产欧洲东部及中亚一带,唐以后传人中国,为牛、马、骆驼饲料,去颖皮人亦可食。
荞麦,又作酒(音乔)麦,又名花荞,乌麦,为我国原产,南、北方皆种。属蓼科植物。
稻,又作稌 (音杜),原产热带沼地,粳糯之通称。稻从舀,象人之在臼上治稻之义。稻之粘软者为糯,即懦之意。籼,为早稻之学名。稻类自商周时代即开始种植。为我国耕植最早的谷物之一。
蜀秫,又写作蜀黍,《食物本草》谓芦禾祭,《广雅》叫木
禾祭,今俗名高梁。明朝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说: “蜀谷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因种始自四川,故名蜀黍”。今辽宁仍唤“蜀秫”,(又作秫秫)秫之秆谓之”秫秸。山东胶东则谓之“湖秫”。秫可能来自两湖之地或胡地,未敢辄断,但在我国种植起码已超过一千多年的历史。
玉蜀黍,即玉米或苞米、苞谷、玉茭,原产南美洲的墨西哥,彼处至今尚有野生玉米祖源的分布。当在明成化(1465—1487之前‘由印度经西藏传入中国,故李时珍在《本草钢目》中说:“玉蜀黍种出西土”,与原产南美洲墨西哥之说相吻合。现为我国五大粮谷之一。
禾参子,又名鸡爪粟,鸭爪稗,胶东称禾参子,东北通称稗子,喜生水田或隰地。清季以前为山东、河南、河北等省主食之一。原产我国,现已濒失续。
大豆,一名菽,又作 ,乃荚谷之总称。篆文 ,象荚生下垂形‘豆字象子在荚中之形。叶名藿,古时为蔬食。茎曰萁。曹植诗”:煮豆燃豆萁”即此。有黑、青、黄;褐、白斑数种,唯黑者入药。原产我国,现我国大豆种植及产量,仍居世界之前列。
赤小豆,一名 ,为我国原产谷类。
绿豆,我国原生谷类。
豌豆,一名回鹘豆,又名戎豆、胡豆,《饮膳正要》一书谓回回豆。《唐史》崔宴月令作豆华豆。《千金方》谓青小豆。《明医别录》谓青斑豆,李时珍说:“其苗柔弱婉婉,故名豌豆。”东晋时期的后赵国君石虎,因是羯族,属胡人,讳胡,遂改胡豆为国豆。当自西汉时期由中亚传入中国,现有黄粒紫粒蔓长蔓短和大小豌豆之分。为全国普植之谷物。
蚕豆。因豆脐部似蚕故名,一名胡豆。《太平御览》云:“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因四川省至今仍唤作胡豆,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江南有油炸蚕豆及五香蚕豆之传世佳肴。
豇豆,一名 豆双,《本草纲目》谓:“此豆红者居多,盖必双生,故有此名。”此品一种蔓长,一种蔓短,叶形均本大末尖,嫩时可食,花有红白二色,荚有红、白、紫、黄、斑驳数色,角长至二尺,嫩时当菜,老时收子,此豆可菜可果可谷,备用最多,为豆中之上品,此种盖包括今日之菜豆及芸豆角,种类很多,为夏秋时节要蔬。全国各地广为种植。有原为我国产者,亦有来自欧美日本等地传入已混种者,诸如东北所植之家雀蛋,油豆角,大马掌之类,当自南美和东洋传入者。
扁豆,因其荚形扁故名。又名沿篱豆,谓其沿篱缠绕而生之意。一名蛾眉豆,原产我国,种植不多。
刀豆,以其荚形似刀得名。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说:乐浪有挟剑豆,荚生横斜,如人挟剑。”证明此豆出自朝鲜,汉置乐浪郡,地在今之平壤市。现在我国南方仍有种植。荚长盈尺,以为蔬食,北方不见。
黎豆,即今之所谓饭豆、芸豆及看花豆之类。黎,黑也,因有狸纹,虎纹,因又名狸豆,虎豆。今饭豆有红、黄,黑、紫、白、花斑纹多种。此豆除白黄二种外,其余煮之汁黑,今多配以煮饭,或作豆包馅。此品原产我国,今有外来品种,混杂其间。
大麻,一名火麻,汉麻,属桑科,雌雄异株,雄者名枲 (音洗),即花麻,雌者名苴(音沮),即今之籽麻。《本草纲目》谓:“生太山川谷”。《诗经》中列为八谷之一。因汉以前只此麻一种,皮可为衣,种为 ,可榨油食用,叶有毒杀人。
  苎麻,荨麻科,我国原产。为白叶种苎麻,可为布为索,国内大宗种植。另有绿叶种苎麻,产南洋。
胡麻,《神农本草经》谓巨胜,脂麻,俗名芝麻,属胡麻科。《汉书》谓:“张骞使大宛国得此种”。大宛当今中亚之费尔干纳盆地,大部分在吉尔基斯斯坦国境内。现我国南北方均有种植。以河南省为最多。
亚麻,属亚麻科,《本草纲目》谓: “子出兖州……其实可榨油点灯,气恶不堪食。”今东北内蒙一带广植,麻可织帆布,油亦可食用。
黄麻,属椴树科,原出自印度孟加拉等地,清时传入我国,现长江流域、江浙一带广为种植,皮可织布、麻袋等。
洋麻,又名红麻,锦葵科,原产非洲及热带地区,十九世纪传入我国,功用并同。
苘麻,属锦葵科,又作 麻、白麻,我国原产。皮经水沤渍,可制麻袋,制索、耐腐,南北方均有栽培,为制毛笔业之不可缺少。
甘薯,旋花科,明代福建船夫陈庆龙由南洋引入中国(详见《甘薯的北移》)。
毛芋,属天南星科,生沼湿地,原产我国南方,一名土芝,又名蹲鸱,言其状如鸱之蹲者也。《汉书》作芋渠,渠魁皆同义。
山药,薯蓣科,原名薯蓣,属马兜铃科,蔓生,薯类。原产我国,唐代宗名李豫(公元762—779),为避其名讳(同音),将薯蓣改为薯药。过了二百八十五年以后,到了宋英宗赵曙登极的时候,又避“薯”字讳,将薯药改为山药,一直流传至今。
甘蓝,十字花科,我国北方冬季常蔬,原产我国西北部,自唐代即有种植,后逐渐传入内地。
芸薹,即油莱,属十字花科。李时珍说: “羌陇氐胡,其地苦寒,冬月种此菜,能耐霜雪,种自胡来。”现为我国江南及西北一带重要油料作物。
向日葵,又名秋葵,我国原产。菊科,今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左传》周成王十七年有“葵犹能卫其足”句,即指此。南宋司马光诗:“唯有葵花向日倾。”可见我国早有种植。今有书传谓:向日葵清代美洲传入,实乃天大的笑话。
白菜,原名菘,我国原产,种类甚多,有大、小白菜,高矮棵之分。《本草纲目》谓:“菘经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名。”
蒜,百合科,有大蒜小蒜之分,小蒜即今之白皮蒜,俗名狗牙蒜是也,原产我国。大蒜一名葫,即今所植的红皮大瓣蒜是也。《本草纲目》谓:“葫出梁洲,大径二寸,泾阳者皮赤甚辣……每颗六七瓣。”又《唐韵》说:“张骞通西域始得大蒜,故名葫。小蒜一名蒚(音力),相传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地方有蒜山,言其地有野生山蒜分布,经引植栽培成此种。
薤,又名 (叫)子, 《尔雅》谓 ,北方俗名小根菜。黑龙江省饶河县有小根莱嘴子村,即因盛产此品得名。盖率皆野生,家植者少有。佛家以葱、韭、薤、蒜、茖葱(山葱)‘为五荤,禁茹。
葱,我国原产。李时珍说,葱外直中空,有囱通之象。一名芤草。又叫菜伯。今东北乌苏里江沿岸滨江河处有水葱,甸葱,皆葱之先祖,移以植之与家葱无异。
胡葱,一名蒜葱,又名回回葱。俗名小洋葱。 《本草纲目》谓,此葱形圆皮赤。盖与今之小洋葱吻合,此品自宋开宝(公元968一976)年间自西域传入中土。另有大圆葱头,亦呼为洋葱,与胡葱一类,并非一种,应自十八世纪以后自欧美传入。故名之为“洋”。
韭,《本草纲目》谓:“一种而久生,因谓之韭(久音)。”原产我国,现山有野韭数种,味皆似葱。与韭迥异。
芥菜,十字花科,种类多种,我国原产,有根膨胀如小萝卜者名芥菜疙瘩:二年生草本。有春种秋收一年生,子以为芥末者;又雪里蕻,乃芥之变种。榨菜亦属芥之一种。另有白芥,一名胡芥,自西域来。
芜菁,又名九英菘,许昌菜,《诗经》:“采葑采菲”,葑即指此。叶似甘蓝而青糙,根长椭圆形,肉色黄,可生食蒸食,叶可饲畜,又名诸葛菜,言其可为军中度荒之用。北方名其谓之“不留客”,盖为俄语音译俗以为自俄境传入,实误。
萝卜,又名莱菔,中国原产,有红、青、白多种。
茼蒿,菊科,性同蒿类故名。一名蓬蒿,我国原产。
胡荽,伞形科,一名芫荽,北方名香菜,汉使张骞自西域得此种,故名。
胡萝卜,唐代自胡氐传入,因形似萝卜故名。
芹菜,本作 ,一名水英,《尔雅》谓之楚葵,因原产楚地得名。 《吕氏春秋》说: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
云梦泽,即今之洞庭湖,今湖北省有 水县,故以地名芹菜。
苏子,唇形科。一名荏,有苏散之意。品种有紫苏白苏之分。原产我国,为油料作物。并入蔬、药。
堇菜,堇莱科,山野自生菜。古时多食之,今内地原生地被尽行开发,山民已不识其为何物,唯东北山区尚多有之。
香,又名茴香,伞形科,我国原产。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煮臭肉,下少许,即去臭气,因名之曰回香。”又有小茴香,一名莳萝,即慈谋勒之音转,陈藏器所著《救荒本草》一书中说,莳萝生佛誓国,《广雅》说生菠斯国。总之即今中东伊朗,巴基斯坦等地,都是汉代以后传入我国的。今之烤羊肉串者所用之 调味品“紫腌”,当即此也。
菠菜,藜科。原名菠菱菜,或波斯菜。又名赤根菜。刘禹锡《嘉祜录》云:“菠菱出自西江,本是波斯国之种,讹为菠菱耳”。《唐会要》说:“太宗时,尼波罗国献菠菱菜。”证明菠菜是唐朝初年从波斯—即今之伊朗传入中国的。
蕹菜,旋花科,原产我国南方,俗名空心菜,形同甘薯叶蔓。
菾菜,藜科,即甜菜,又名 莱。我国原生,现为我国西北、东北之主要制糖原料。
荠菜,十字花科,一名护生草,我国南北方田野均有生长,沪杭一带有家植之者。李时珍说,因济济群生而得名。
菥蓂,即大叶荠,种子入药,名葶苈子,生田野,我国南北广布,春时可作蔬。
苋菜,苋科。俗名西田谷,山东胶东谓之密谷,茎生高大可见故名。我国原产。嫩时可作蔬菜,种实可煮饭,性粘。
荼,菊科,一名苦菜,又名苣荬菜,我国原生野菜。
莴苣,菊科,原产我国,有白苣、莴苣之分,白苣一名生菜,有黄、紫二色,叶有白浆:莴苣又名千金菜,茎粗大时剥食谓之莴笋。
竹笋,南方山产,原写作“ ”,陆甸云:“旬内为笋,旬外为竹。”故名。因其生长较快,十日内可为蔬,旬日后即成竹木了。
茄子,一名落苏,原产南亚,中国汉晋时期已有种植。后又有新罗产种引入,今混杂莫辨。
壶卢———葫卢科,一名瓠、瓢,即今制瓢之葫卢,嫩时可食,有瓤苦者谓之苦瓠,又今之西葫卢亦名壶卢,本品当自西方传入,年代已不可考。
冬瓜,中国原产,因熟时有粉白如霜故名。
南瓜,一名番瓜,疑是出自南洋各国,番亦指外邦,东北有种名窝瓜,有自俄、日等国引入者,品类繁多,已难分辨。另有角瓜,亦属南瓜类,唯种皮边有双纹可辨。
越瓜,一名稍瓜,似甜瓜而少甜,长形色青,原产浙江一带故名。
黄瓜,原名胡瓜,汉张骞出使西域得种故名,陈藏器说,东晋咸康年间,我国北方为后赵石虎(石勒之后)所踞,因为他是胡人(羯族),为避其讳,改胡为黄。始有黄瓜之称。至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全国才统一改胡瓜为黄瓜,直沿传至今。
丝瓜,又名云丝瓜、南瓜、蜜瓜。李时珍说,本品唐宋前无闻,当亦自南亚传入。
甜瓜,俗名香瓜,中国原产,种类甚蕃,如哈密瓜、白兰瓜,皆西北干旱地带所产。长沙、马王堆出土之汉墓女干尸,解剖后,发现胃肠内有甜瓜籽,可见甜瓜种植在我国已是很久远的事情。
西瓜,原产非洲,《本草纲目》谓:胡峤去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自五代(公元907—960年)时始入中土。另据南北朝时期的大医药学家陶宏景(456一536)注《瓜蒂》言:“永嘉有寒瓜,可藏至春者,即此也。盖五代之先,瓜种已入浙东,但无西瓜之名,未遍中国耳。”据此,西瓜入种中土,当该更早一些,以汉时为确切。
番茄,俗名西红柿,原产南美,十八世纪传入我国,故名为“西”,又名洋柿子,现品类甚多,全国皆种植。
苦蘵,俗名菇茑,我国原产,现国内大有种植。亦有野生。详见专论。
以上是我国现今耕植应用之谷蔬,唯其主要梗概而已。探本溯源,有半数以上都是由世界各地传入东土的。另如果类之葡萄、胡桃,草莓、醋粟等等,我国原有野生种,家植良种,亦皆自西域一一中亚、南洋等地传入。棉花原产南亚及印度,唐宋时期传入中国。同样,我国原产的大豆、白菜、茶叶等,也传入世界各地。今日世界,正是一个人类文明相互交融的世界。
一九九六年六月

“不留客”——芜菁


北方民间食用的块根蔬菜,除了萝卜、撇兰、芥菜之外,还有一种叫“不留客” (或作“不留克”)的块根蔬类。这种蔬菜、叶似甘兰而狭长,颜色泛青,叶面粗糙带有微毛,叶缘呈波状起伏。基部狭窄而断缺,顶端宽长而圆钝,块根肉质色黄,味似萝卜,略带辛味而甜,可以生食或炒食,又可当瓜类、薯类蒸食,通常多用于腌渍咸菜。不但色泽鲜黄,而且吃起来松脆可口。为什么将它叫“不留客”呢一般人都以为它是从欧洲传来的蔬菜品类,所以才用外来语称呼它。其实哪里知道它的原产地———老家就是中国,不过欧洲也种植罢了。我国早在三千年前就开始种植,它的本名叫芜菁(《名医别录》)属十字花科,二年生草本植物。 《诗经》上叫它为“葑” (采葑采菲),《尔雅》称它为“飧芜”;《礼记》叫它是“蔓菁”……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分析它的性能“辛、甘、苦”。《食疗本草》上说芜菁叶“主治下气,治黄疸,利小便,根主消渴,治热毒,风肿”。经过近代药理剖析,芜菁的根皮中含有黄色油状物,能抑制细菌、真菌、酵母及人的某些寄生虫的作用。可增加甲状腺中碘酪酰西安而降低碘甲腺氨酸的量,可以干扰甲状腺素后阶段的形成。主治开胃,有下气、利湿、解毒的功能,治食积不化、黄疸、消渴,解毒,风肿,疔疮,乳痈等。芜菁籽《本草纲目》谓: “性苦辛平,无毒”,主治明目,清热,有利湿,通小便等功能。芜菁不仅可做蔬菜,而且根茎、叶,都可以吃。同时可同薯类代替粮食,是度荒的佳品。平时尚可做猪、牛、羊的饲料,营养很丰富,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糖分等。而且产量很高,因此,它是一种值得提倡广为栽培的蔬菜和饲料作物。

一九八一年

甘薯的北移


甘薯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块根植物,属旋花科。它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糖类、钙、铁等物质,还有大量的维生素。它的块根,除了食用之外,还可以用来制粉、制糖和工业原料。同时干根研成粉末,可用来治疗胃及十二指肠出血。叶蔓又可治崩漏及无名肿毒等。又是养猪的好饲料。然而甘薯的种类是有区别的。中国甘薯《本草纲目》中称甘薯,《群芳谱》里称番薯,是我国本地原产的品种。它的叶呈心脏形,没有尖刻,蔓长,茎细,产量低,薯根含有大量的木性纤维质,唐代传入日本,因此日本人称之谓唐磨薯或唐薯。随着甘薯的传入,唐甘薯栽种的人越来越少,渐渐绝迹。目前国内南北方栽种的甘薯,又称地瓜,就是这种西洋甘薯品种的演变。它的叶呈心脏形。叶面宽,两侧各有二大尖刻如重展的鹰翼,状如五角枫而长,蔓粗而短,薯根呈椭圆形,原产自南美洲,十四世纪传入南洋,明万历年间开始传入我国。相传当时南洋一带禁止这种新传入的薯类外传,当时有个福建籍的船员名叫陈庆龙的人,他把甘薯蔓捆在船缆绳上,沉入水中,躲过当局的盘查,待海船离开港口之后,才将甘薯蔓提了上来,开始传入福建。万历三十六年(一六O八),江南大水成灾,饥荒严重,在当时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提倡下,开始大量推广种植,他曾著有《甘薯疏》一书,宣传甘薯的种植方法和经济意义。很快便扩及到两广及江、浙一带。到十九世纪中期,几乎遍布了关内南北各省。尤其是山区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粮。因为它的产量高,而且比较稳定,通常一亩地甘薯可产薯根四五千斤,解放以后,从日本传入胜利百号新品种,不仅蔓短,管理省工,而且含淀粉量大,产量也高,通常亩产五六千斤,最高可达万斤以上,是山区的重要农作物。随着农业科学的发展,甘薯的新品种不断涌观。我国甘薯较多的福建、浙江一带山区,山东的泰安、胶东、沂蒙山区一带,河北燕山下,都是甘薯种植较多的地方,尤其山东胶东的烟台专区一带人民,不论在对甘薯的培植上以及冬季储藏和食用的方法上,都创造和积累了不少好经验。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甘薯的种植始传至辽西、辽东山区,三十年代延伸到吉林一带。一九四八年以后,始传至黑龙江,开始在一些向阳沙粒土地上试栽,获得成功。比如阿城、东宁、五常等地,六十年代已跨越到北纬五十度的黑河一带,可见这个热带原产的农作物,北温带,亚寒带也可以生存。尽管这些地区产量还不太高,生长很不稳定,亩产只有二三千斤,而且含淀粉量低,储糖量也少,但它在调节人们的饮食方面,也增添了新的内容。目前甘薯北移的最大难题,就是要解决该作物在寒冷地区的不稳定性,常常由于气候冷凉或是秋季多雨而引起块根坏死变硬,致使无法保存种根,不得不中断种植‘也有的因为种块保存不当,受冷而块根坏死变硬,破坏了薯块的结构,失去了发芽能力,造成绝种。经过人们长期摸索试验,总结出甘薯怕冷这一特性,在寒冷地区栽植和保存甘薯的方法:首先必须在地块上进行选择,即栽植甘薯必须在向阳,渗水力强和较干爽的沙粒土壤中较为适宜。在这样的地块上栽种甘薯,长出的薯根呈圆形,皮色发红,通常叫做红薯,含淀粉高,含水量少,易于保存。同样遇到低温,不易变质。
如果土质不肥,再施些含磷钾较多的农家肥,还能大大的提高甘薯的产量。反之,如是种植在背阴坡地势低洼的地段上,特别是种植在氮肥较多的黑土地上,长出的薯块呈四楞形,色白,平常所说的白薯,就是这类土地生长出来的。虽然薯根大,分量重,但含水量多,含淀粉、糖份都少,极易变质,不好储藏。其次是起收的甘薯保存的温度,必须掌握在摄氏零上七度至十度之间,而且储窖要干燥,避免潮湿。低于七度以下,薯块即易坏死变硬。便失去了生命力,同时也失去了食用价值。湿度大于百分之三十,即容易引起霉菌侵染,也会导致薯根腐烂。做种用的薯根最好选择用木箱周围塞上干草,存贮前要将薯根放在太阳光下曝晒一两日,水分减少,表皮干爽略有些萎缩,便可装入木箱内,放在暖炕上或置于干燥的床铺上。封闭起来,同时还要保持空气畅通,以不影响薯根的呼吸为限。过于密闭,也容易引起腐烂。等到第二年因无霜期长短不一,一般可在清明前后开始培砂、育秧,到立夏———小满间, (五月中、下旬)即可陆续拔芽栽植。育秧过早,因北方气候冷凉,断霜期晚,不易成活,过迟,影响甘薯生长和块根养分的形成。这是在寒冷地区保存甘薯和栽植甘薯的最有效方法。如果栽植量大,当然木箱是盛装不了的,可以用木板或砖砌成炕床保存或育秧。但也要注意保新,干燥和保持室内的温度适宜。甘薯虽属温、热带植物,但只要掌握它的生长特性和生活规律,北移无疑是成功的。只要栽植适时,管理得体,薯种贮藏得法,长期在北方栽植居留,也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一九六一年六月




漫谈辣椒


辣椒在我国人民的膳食中,是一种很常见的蔬菜和调料。起初人们专以它为调味品,逐渐变成为日常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蔬菜。品种上也由统一的尖辣椒而逐渐培育出许多种类的甜辣椒,又简称甜椒或柿子椒。北方餐馆里卖的翘青椒,就是甜辣椒。甜椒还可以用来腌渍咸菜或包饺子馅用。尖辣椒,原只用作调辣味用,近年也渐渐发展成为重要蔬食品,不论南方北方,客人们在一起相聚,到饭馆里喝酒吃饭,必先叫上一盘炒尖椒才行。通过辛辣,以激发人们的酒兴和食欲豪情。……
世界上吃辣椒最盛的国家是朝鲜,不论生熟菜或烹烧鱼肉汤盘荤素都少不了辣椒,日本人也嗜食辣椒,欧美一些国家也有盛食辣椒之风的。我国人民嗜食辣椒最盛的地方是四川,湖南、江西等省。浙江、福建,河南、江苏吃辣椒也很厉害。因此在我国的菜谱中,有很多菜都以辣字命名,如四川的麻辣豆腐,湖南的辣子酱,北方的辣子鸡……等等。河南人包饺子,馅里也放辣椒。总之辣椒已成为我国人民膳食中不可须臾离的“良朋佳友”。
辣椒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呢原来在我国历代谷蔬典籍中,从来没有关于辣椒的记载。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1518—1593)所编《本草纲目》一书,当时凡是国内既有的谷蔬之类,包括山蒜野荞胡麻小豆之类,无不登药录者,唯辣椒一品,未能收入药典,这足以证明,在明朝正德和嘉靖年间,辣椒还未传入我国的缘故。经过现代经济史地学家们考证,辣椒的原产地为南美洲。大约在明朝末期才传入中国。我国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是《群芳圃》一书,叫辣椒谓番椒、秦椒。番者,蕃也,证明它是从外国传入的。所谓秦椒,也许起初是在陕西八百里秦川一带开始种植而得名也未可知。另一本书《花院》中,叫它谓辣茄。清季编修的《遵义府志》中叫它谓海椒,都说明辣辣是舶来之物。
辣椒,属茄科植物,经过现代化学分析,所含成份,主要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壬酰香荚兰胺。辛酰香荚兰胺,胡萝卜素,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此外还含有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等色素。所含这些物质对消化系统,健胃,增进食欲具有明显效应。同时尚有抗菌杀菌,尤其对芽苞杆菌和枯草杆菌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结核杆菌亦有轻微抑制作用。实际试验证明,辣椒煎剂,可杀灭壁虱及潮虫等。外擦能促使血管扩张及血液循环。《中药大辞典》中谓其性辛、热。《群芳谱》谓:“味甚辣”。清人姚可成写的《食物本草》一书中,说它“味辛、温、无毒”。《纲目拾遗》谓其性“入心脾二经”。功用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常用于治疗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等病症。 《食物本草》说辣椒能“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因民间烹鱼时,多用其解腥。另一本书《百草镜》中说辣椒能“洗冻疡,浴冷疥,泻大肠寒癖”等。《药性方》中,也说它具有“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之功。《食物宜忌》说辣椒能“……杀虫解毒,治呕逆,止泻痢,祛脚气”等。通过上述性能,足以证明,辣椒确实是一味不凡的妙药。但是,实践应用证明,食用辣椒或用辣椒医病,也要因人因病而异,必须适度适量。切不可多食多用。尤其是阴虚火旺及患有咳嗽、眼疾的病人,切应忌服。过多的食用辣椒,能引起头目眩旋,齿痛咽肿。患有痔疮的人,过多的食用辣椒,还容易引起病症复发而肛漏便血。因此,且不可马虎从事。

一九九O年三月二十七日

落花生考述


落花生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油果,在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种植,自本世纪五十年代起,连东北黑龙江省北纬五十度以南地区,无不可以种植花生,不过在亚寒带种植的是一种小落花生,成熟早,而含油量不减于大花生,且口味好。落花生在我国华北一带,是一种主要食用油料,尤其在山东、河北、山西等省,又是大宗出口的农产品之一。
落花生在我国,除了用于食用油料之外,还可以用于制造花生糖,糕点馅,以及佐食的良肴———油炸花生豆、五香花生豆,还可制做落花生豆腐等等,种类很多,是一种很受人们欢迎的食品。
落花生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原来它属豆科植物。它的祖籍很可能并非中国,也是一种“舶来品”,现代有资料说原产自南美洲。大约在南北朝或隋时始传入中国。但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并没有落花生的记载,尚是个疑点。我国最早见诸册籍的是唐朝人段成式(死于八六三年)《酉阳杂俎》一书,它将落花生简称为“花生”,另《滇南本草》中将落花生称谓”落花参”,《本经逢原》中叫“长生果”,《物理小识》(音志———同志)》中叫“番豆”,《现代实用中药》叫番果”……,无论叫番豆或番果,都说明它原是从外国传进来的。至于为什么给它取名叫“落花生”或“花生”的呢据我个人的推测,可能是根据落花生生长的特点而确定的。原来它的果实,是在开花的时节才孕育而成的,或者确切地说,是花儿谢落之时才孕果的。因为落花生的花,生于叶腋间,簇生或单生,雌雄同体,其中有九个雄蕊,花药五个,柱头顶生,子房内有数个胚珠,胚珠受精后,子房柄伸长至地下发育为荚果。这看来似乎是落花生的特点———落花而生,实际它并没有什么特殊或与众不同,任何一种植物的果实,岂不都是花开了,雌雄受精(粉)之后,才孕育成为种实的吗落花生所不同的,只是它的子房柄钻到土里边去发育成长罢了。落花生的地下长椭圆形多束果壳,如同大豆的角荚一样,只不过生长的方式和附着的位置不同罢了。像落花生这样的结荚方式,在豆科植物中,算是独一无二的。它竟模仿起旋花科的甘薯和茄科的马铃薯或薯蓣科山药的延传子孙的方式了。说来是很乖也很怪的。
落花生在我国栽培,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如今它已地地道道地变成了我国的坐地户和老居民了。落花生在我国的播种面积,在诸农作物中已占相当比例,约计不下五千万亩之数,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农业经济收入。
落花生除了富有经济价值之外,它又有着重要的药用价值。它的枝叶、种实及油,均供药用。经过现代化学分析,花生含脂肪40—50%,含氮物质20—30%,淀粉8—21%,纤维素2—5%,此外还含有水、灰分和维生素等。其中含氮物质主要是蛋白质,其次为氨基酸、生物碱、花生碱、胆碱等。种子中还含有三萜皂甙,子叶中含有甾醇———豆甾醇、油菜甾醇、胆甾醇等。
《本经逢原》说:其味“甘、温、无毒”;《本草求真》说;“入脾、肺”;《本草备要》说:“补脾、润肺’。历代及现代医药家们,多用于主治润肺、和胃,燥痰,反胃,脚气及乳妇奶少等。
此外,经现代药理剖析,落花生的种皮,含有羟质、甾醇脂、矢车菊素等,具有止血和凝血作用。故有传渭:“吃花生种皮,可治血小板减少症”。但医药典籍中,并无此记述,大半就是其凝血作用耳。另花生荚壳,还含有对心血管有用的甙。
但是落花生,宜通风阴凉保存,否则,易于变霉,生黄曲霉菌,产生霉素,能致肺癌。因此,在花生的储藏和食用过程中,应该十分戒慎,及时检查和防范。已变霉的落花生,万万不可食用或药用了。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日

细 说 高 粱


我国传统幼学读物《三字经》里说:“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人们常常以为“梁”,就是高粱了。其实不然,粱是粟,即现今俗话所说的谷子。而高梁实则不在六谷之内。如硬要将它归并在六谷之内,牵强可附于稷、黍、粱三家。如《广雅》里叫它为“木禾祭”—像树木一样的稷,稷是不粘的黍(东北人称谓糜子);又称它谓“藋(音狄)粱”一一像大叶心红灰菜一样的粱(谷子)。 《食物本草》一书,又把它叫做“芦禾祭”,禾祭与稷同,即长得像芦苇一样的稷,《本草纲目》里将它称谓“芦粟”,“荻粱”,“蜀稷等,芦粟同藋粱一样,形容它长得高大如藋如芦的谷子,荻似芦而略小者; “蜀”是四川,秫同黍。晋朝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里,把它叫做“蜀黍”,即说明它是四川人所耕种的一种黍类,高粱一词,是元代农学家王祯在他所著《农书》里,第一次提到“高梁”二字。他说:“蜀黍一名高粱,一名木稷,一名荻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又重复了高梁一词,一直沿传至今。即不论它长得似芦也罢,似荻也罢,似木也罢,似藋也罢,都说明它的体势长得高大,因此,定它为长势很高的粱一一谷子,或谷类,是最确切不过的了。不过高粱还有一些别名,如辽宁人常将高梁叫秫秫,这和黍有关联一一蜀黍,叫高粱的秸秆谓“秫秸”,山东胶东一带,还有把高梁叫“湖秫”的,如“湖秫米”———即高粱米,最为奇异的是《瓯治遗事》一书里把高梁叫做“番黍”,莫非高梁也是一种外来的品类吗现在还不敢论定。在我国周秦以前的书籍里,从来没有高梁或芦稷、荻粱、蜀黍的记载,可见那时即或有种植,亦不在黄河流域一带。西汉时我国纂辑的最早的一部词书———《尔雅》里,就没有关于高梁的记载,直到三国时期魏人张楫(公元三世纪中叶)所著的《广雅》一书里,才将高梁收为词条,名木稷或荻(又作藋)粱。系南方耕植之谷类。到西晋武帝时张华撰《博物志》,又一次提到高梁叫蜀黍(见前) 《本草纲目》一书里,将它叫做蜀秫(黍)曰:“蜀黍,不甚经见,而今北方最多,按《广雅》荻粱、藋粱,木稷也,盖此亦黍稷之类,而高大如芦荻者,故俗有诸名。种始自蜀,故谓之蜀黍……由此可见,高梁在我国起种自四川,是毫无疑议的了。至于叫“湖秫”者,疑自蜀传入两湖。而后再向中原或北方传布,也是可能的。这样说来,高粱在我国东汉时期(公元二十五一一二百二十年),江南四川一带即应该是大量耕植了。要不张华怎么能将它收入词书里(即《广雅》)呢!
我小时,曾听人常说,奉天人主食高梁米,后来又听到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流亡歌曲;《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高梁是东三省的原产,直到后来查阅典籍,才知道它的故乡是四川。一九九三年七月,我去湖南张家界参加一次地方志学术讨论会,回返时,经大庸乘火车北上过长江至湖北宜昌,改乘轮船溯流过三峡经重庆再陆行至成都北返。沿途所见自湖北省境始,至四川省,沿江两岸之山坳或峡角盆地,多有高粱种植,当时我还以为奇事,经询问,才得知,江南四川等地至今仍然在种植高粱,主要已不用来食用,而是以之作为酿酒的原料。制酒家证实,凡国内上等名醪佳酿,无不用高粱制做,其他任何一种谷类均无法代替,如湖北宜昌特曲,四川的泸洲老窖,五粮液,贵州遵义的茅台,陕西的西凤,山西的汾酒……等,无不以高梁为原料。常常是必用本地高粱,而易地购入之外地高粱,酒质即为之逊色……。即是各地一些土陋酒厂,明明是以玉米,小麦麸或薯类为原料制成,为骗得顾客光顾———多赚钱,亦无不打着高粱的旗号以伪造影戤!
高梁除制酒之外,又是一种高淀粉高热能的食用谷物。全国各省区均有种植,以北方,尤其是东北为最多。
通常吃法是磨米煮饭或煮粥,高梁米磨成粉后,又能蒸馒头发糕等。辽宁、吉林、哈尔滨等地农村,夏季里最尚高粱米水饭,即将高粱米煮成粥或饭,用凉水浸除其粘汁,呈松散状,为有名的解暑佳馔。东北人有句歇后语叫做:“日本人吃高粱米一一没有法子”,把高梁米降到那么低等,未免有些不合乎实际。高粱全身都是宝,绝不是夸诩之谈。高粱穗篾,是制做炊帚,笤帚等的重要原料并有专做帚类的长篾高粱品种。高梁秸秆,即秫秸,又是制席编箔,做盛面条、饺子的盖帘等用具的上好原料。高粱因植株高,耐水涝,因多于低洼地中植之。因此,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里说得很清楚:“蜀黍,宜下高(洼)地,春月播种,秋月收之,茎高丈许,状如芦荻而内实。叶似芦,穗大如帚。粒大如椒(花椒),红黑色,米性坚实,黄赤色。有二种,粘者可和糯秫(黍)酿酒做饵。(发酵酒,非蒸馏酒),不粘者,可煮粥做糕,其谷壳浸水色红,可酿红酒。”李时珍当时对高粱大体分为两类。经过人们长期培植选择。现在不仅有粘、凡之分,而且又有白色高梁,米亦白色,此外又有矮高梁,帚篾高梁,甜秆高粱……种类几多。
高粱不仅入食,酿酒,而且很早便被人们用于医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其味“甘涩,温,无毒”,“入手足太阳,阳明经”,《本草撮要》谓,“温中,涩肠胃,止霍乱,粘者与黍米同功。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满,烧灰煎服,治难产……。
经过现代医学剖析证实:高梁除含有淀粉等物质之外,其幼芽及种实含有P———羟基扁桃腈一一葡萄糖甙,HCN和葡萄糖,水解后产生P基本甲醛。因此,《四川中药志》谓:高粱能益中利气,止泄,去客风顽痹,治下痢及小便不利,用火将米炒焦水饮,能治消化不良。民间有用高粱米炒焦,代茶饮,能助消化,俗为之“糊米”。高粱性涩,具有治下痢和止泄作用。据传高粱含有丹宁成分,因主收敛,民间也确有用高粱米止泄痢者,并很见成效。有时饲小猪崽,见其便稀,抓把高梁饲之,立愈,足见其传不虚。另高梁根,亦入药, 《本草纲目》谓:能“平喘,利尿,止血,胃气疼痛”等。……
高梁的功用,岂是能够小瞧的吗!

一九九六年九月九日


濒临灭绝的谷类


人类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存方式和食用的禾谷蔬菜,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且不说生存方式由穴居演化为巢居、茅舍、瓦屋、现代高层楼房的具体过程吧,但讲食用的谷类和蔬类,也在不断地与时俱易。我国上古的祖先,由生食畜禽茹毛而饮血,逐渐学会稼穑,农耕,最先接触和食用的谷物便是稷。稷,黍之不粘者,似粱(粟)而粒大。长期以来,便以稷为食。如神农氏教民稼墙,尧舜时农官名后稷,教民耕织。官以稷为名,说明稷的位置和重要。因此,我国古代,即将稷列为百谷之长。天子的宗祀,国家的法度制事,统称谓社稷。社为土神也,稷为谷神也。一个国家土地得保,五谷稷得保,天子的皇位岂不也就得保了么!随着农业的发展,粱(粟)比稷耐得干旱,而且产量又高,因此,粟逐渐代替了稷的地位,因此,汉朝以后,便误以粟为稷,唐以后又误以黍为稷。皆因稷已不多见的缘故。麦的发展,稻的种植,逐渐与粱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水区以食稻为主,而旱区则以食麦、粟为主,因此,稷的地位越来越降低了。面积也随之缩小了。到了近代,人们几乎不知道稷为何物了。与稷黍相随的,还有一种谷物名禾参,又名为鸡爪粟,又称稗子,原也是我国华北一带山区和泊涝之区的一种常植的谷类,到二十世纪初,山东胶东及河北、山区、山西、东北等省区,还大量种植禾参子,所收禾参谷,皆磨米或直接磨面蒸馒食之。禾参米白饭及粥,也是颇受欢迎的庄稼饭。十六世纪末、蜀黍从南美传入中国,更将粟的位置贬低,因玉米耐旱耐涝耐病,且又高产,而粟———谷子耕植疏苗费工,产量不及玉米为高,因而播种面积逐渐减少。而谷子的产量更是低下,因此便逐渐被人们所舍弃了,处于被淘汰的位置。尤其是我国自解放之后农业集体化以来,耕植皆由社队统一,唯以高产和向国家提供主要商品粮为准,一般小杂粮几乎全部弃种。有的地方连种子也已灭绝,除了国家重点植物园和良种繁育场或农业科研所等部门还有少量栽培外,其他地方几乎不了解稷为何物。甚至农业科研部门,也无稷、禾参的培育。特别是自一九七八年实行开放政策以来,耕地虽承包给农民自己,而所播种的谷物,多依据国家收购品种和市场需要来确定作物种植种类,不要说稷、禾参、即是粘谷、黍、豇豆、饭豆等小杂粮品种,也很少耕种了。有的甚或已濒临灭迹。目前我国稻、麦、大豆、玉米四大谷类已几乎控制了总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剩下的除了棉花、花生、芝麻、薯类、麻类,连高粱和谷子也不得不让位于玉米了。有道是后来者居上。而被淘汰或已经和即将灭绝的谷类,谁还能再提起它们,莫非这也许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想保存它们的宗嗣,又有什么办法呢!

一九九六年九月十日





粮(粱)莠缘何相伴生



种田的庄稼人都知道,有些农作物和某些特定的杂草相伴生,譬如稗草、谷精草、雨久花等,总是同水稻相伴生;菟丝子多生长在大豆田里;龙葵、灰菜等,多与马铃薯相伴生,麦仙翁、瞿麦、燕麦、黑麦等,多在小麦田里混生;茄子、西红柿,秋甘篮田里,总好生长兕头苋、繁缕(俗名高丽香菜)、马唐草等;最为明显的是谷子(粟)田里,总是伴随莠草混生,常常是种一年谷子,三年莠草不绝,因此有“粮莠难辨”或“粮莠不齐”之说。
常常是某些地块,原不曾生长一株莠草,但是当播种谷子以后,当年便生出大宗莠草。翌年即是不耕种谷子了,而田里仍然持续生出大宗莠草。你只要看到薄地里生长出某草,便知道这一块田头一年是种谷子的茬口。莠草可以在一块田里连生三年之久。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无法解释,便说莠草都是谷子变的,因为谷子与莠草同是禾本科植物,形态和性状大体相似……这究竟应该怎样解释呢原来谷物蔬菜善同某些杂草相伴生,或生长在一块田里,这种结为伙伴的现象,乃是事实,但是它们究竟为什么要善于结伴呢现象是同一的,但根源却不一致。先讲一下水稻田里为什么总有粳稗、水稗和谷精草,雨久花和慈菇的生长吧!原来这些杂草与水稻同性,都是喜欢在水里生长的植物,只有稻田里才有它们生长的条件,因此前一年的各种水草种子或宿根,早已在此处埋伏下了,遇到本年种水稻的大好机遇,它们与稻秧相随从土里生长出来,加以池水的灌溉,它们与稻苗毫不相让地竞相生长起来,不是通过芟除或施用药剂灭杀,它们是很难退出这块历史舞台的。往往是雨久花,慈菇等水草被拔除了之后,而水稗、粳稗仍然难以全部剔除这是因为稗草与稻子是同一个禾本科植物,生态与生长期限基本相同,薅草时很难辨别,即是种田的老把什,也难免有不漏掉的。即是化学灭草,因为稗稻同科,药不加害于它,就使少数稗草蒙混过关,而达到成熟期,将种子又撒播在水田里,为明年进一步伴稻而生,打下了基础。这就是稗稻伴生的根本原因。菟丝子之所以伴随大豆而生,是因为菟丝子幼时需大豆庇荫,既至引蔓生长时,正值大豆伸枝长蔓时节,大豆的株高,恰好够菟丝子的攀爬缠绕的高度。这种条件,正适宜菟丝子生长繁殖,杜甫《新婚别》一诗中有:“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之句,即是说明菟丝与蓬麻相伴生的例子;至于土豆田里为什么喜欢伴生野苋,龙葵和灰菜原因是土豆在茁壮生长期,人们将一切杂草全部除掉,一般杂草,在土豆生长繁盛的时候,不是被除掉,也都被捂死,如木夏草、 (俗名铁苋菜、玄参科)、苣荬菜、马唐草等,除掉了,或是被捂盖在繁盛的土豆秧底层,即是尚未完全死掉,本年也无法再挺立而起了。但是野苋、灰菜、龙葵,即是大多已被除掉,剩下零星余蘖,暂时隐蔽藏身在土豆秧中,但是当土豆开花之后,叶子很快便衰枯下去,这时便给这些遗漏的杂草以东山再起的机会,而大力施展自己的技艺,拔地而起,伸枝展叶,出穗开花,结实……,一块以土豆为主的田里,秋时竟变成一片野苋、灰菜和龙葵田了。其原因就在这里。
小麦田里为什么总是伴生一些燕麦,黑麦和瞿麦呢因黑麦、燕麦与小麦同科。而且同期播种、同期收获,常常是前一年脱谷时与燕麦、黑麦同用一个场院,飞散出来的麦粒夹杂在小麦中间,造成了历年的相伴混生。麦仙翁,瞿麦,属石竹科植物,与小麦并非同科,但它的生长期收获期与小麦同,这样即造成了少数瞿麦和麦仙翁植株没被拔除,当收割小麦时,瞿麦、麦仙翁的种子相随成熟,收获下来,便形成了翌年伴生的夙因;最为奇异的是谷子与莠草的混生,目前还不能做出截然的答案来。因为,为什么谷子田里多生莠草,种完谷子,田间仍然大量地生长莠草呢专家们认为,一种可能是莠草的种子,土里本来就有。它与谷子是同科,有诱发性,据传谷子发芽时,产生一种催发剂,可以诱使潜藏在土里的莠草种子发芽,因而造成谷、莠混生;另一种说法是:谷种经野田越冬之后,大多胚芽被破坏,来年不会发芽,一部分没冻坏的种子,经冬后便自然退化为莠草,因为谷子是莠草经长期驯化变为谷子的,一旦逸为野生,立刻退化为莠草。以上两种答案,究竟哪一种意见正确都有待于科学家们的进一步印证。

一九九六年九月

话 说 茄 子


茄子是人们经常吃的一种重要蔬菜,它是全世界十五大类蔬菜中之一类,其中茄子是茄类蔬菜的主角。茄子,我国古名叫“伽”,又名“落苏”,《五代贻子录》中叫“酉各酥”,《大业杂记》叫“昆仑瓜”,《养生主论》中叫“草鳖甲”; 《广州植物志》叫吊菜子。《本草拾遗》始称谓“茄子”。还有一些别名,诸如“小菰”“紫膨享”,“矮瓜”,“东风草”等。茄子植物分类学上属茄科。据传最早起源于亚洲东南部热带地区,是一种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古印度为其最早驯化地。至今印度尚有茄子野生种和近缘种分布。不过野生的茄子,植株具刺,果实小,味苦。经过长期栽培驯化,尖刺消失,果实变大。目今的茄子,只有蒂部宿存萼片上,尚稀疏地分布着一些刺状物。这是原生物特征的残留和遗存。我国也是栽培茄子最早的国家,最早见于晋代嵇含所撰的《南方草木状》一书中,说:“茄树,交(趾)广(东)草木,经冬不衰……五年后,树老子稀”。可见那时在交广一带,茄子不是一年一栽的,而可以持续结果五年之久。至今民间尚有“茄子在南方可以连续生长数年”之说,根据茄子的生态性状,这种传说当是合乎实际的,并非为虚诞之说。而在大部分地区,如今茄子已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了,因为多数地区秋后皆有霜冻,因此,不等茄子持续开花孕果,便被霜冻凋侵而枯死了。现在世界各地都有茄子的栽培。中世纪即传入非洲;十三世纪传入欧洲,十八世纪传入美洲。以亚洲栽培为最多,其次是欧洲,再其次是美洲、非洲。茄子的种类很多,其中主要有紫线茄,紫圆茄(即俗说牛蛋茄),浅紫茄、白茄、绿茄、水茄等等。茄子的营养是很丰富的,鲜茄子百分之九十是水分,其主要成分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铁、磷等物质,对人身体生长发育极有益处。
茄子作为蔬菜,吃法是很多的,既可清食,素食,即将洗净的茄子,上锅蒸熟,和盐和蒜而食,或蘸酱而食;或炖食、炒食,或勾面欠切成片素油煎熟,蘸蒜酱油调料名谓吃茄饼,非常鲜美。东北秋末盐蒜茄子,口味清素绝佳。又可荤食,即烧肉茄子,削皮过油,烧溜茄子,将茄子切成厚片状,中间夹肉馅,用油煎之,名谓茄子盒。又可将茄子切成碎片晒干,秋冬时,水泡煎食,还有酱茄子,鲶鱼炖茄子,等等。吃法很多,南北方各有其不同吃法,世界各国又有其不同的吃法。茄子在人们膳食生活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茄子不但用于蔬食,而且还有着多种医药价值。《开荒本草》谓性味“甘、寒”。入脾、胃、大肠经。主寒热,五脏劳、又醋摩之,敷肿毒;主充皮肤,益气力、脚气;散血,止乳痛”…”等等。经过现代药理分析,证明茄子含有胡卢巴碱,水苏碱,胆碱,龙葵碱(种子含龙葵碱最高)等多种生物碱,果皮含色素,茄色甙,紫苏甙,飞燕草素和葡萄糖甙等多种药用成分。主治:清热,活血,止痛、消肿。治肠风便血;血毒疮痈,皮肤溃疡等。据临床报道,用鲜老黄茄罐埋土经年化水,取出入苦参末为丸,日酒服三十粒,治大风热痰;裂茄荫干,烧存性研末,水调敷。治妇女乳裂;鲜茄煨煅存性研末,合冰片混匀,敷创面,纱布包扎,治皮肤溃烂。散末于纱布上,敷患处,治乳腺炎、疖疮痈疽,神效。又鲜茄皮敷患处,勤换之,治烂脚。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王隐君《养生主论》,治疟方用干茄,讳名草鳖甲,盖以鳖甲能治寒热,茄亦能治寒热故尔”。草鳖甲为茄别号,其根由本此。
茄叶除含茄子所含成份之外,并含有咪唑乙胺,澳洲茄胺,精氨酸葡萄糖甙,咖啡酸等,主治血淋、血痢、肠风下血,痈肿、冻伤等。
茄花, 《本草纲目》谓:能治“全疮牙痛”。秋茄花干之,旋烧研末涂痛处。
茄根,冬季刨挖去土洗净晾干,其味辛微苦,除寒,能治久痢,便血、脚气、齿痛、冻疮。 《开宝本草》说:“主冻疮,煮作汤渍之良”。 《滇南本草》谓: “行肝气,洗皮肤搔痒之风、游走引风,祛妇人下阴湿痒、阴浊疮”。根热蒸热治瘫痪。据临床报道。将冬茄根制成每毫升含生药二克之糖浆,日服二至三次,可治慢性气管炎,有显效,且祛痰作用尤佳。
茄蒂,烧灰研末能治口疮。生切,可擦癜风。茄子,岂不全身都是宝吗。北方有句民谚说: “六月(指农历)栽茄子,饿死老爷子”。我们来它个五月栽茄子,岂不是乐死老爷子了吗!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山东大汉说大葱


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爱生吃大葱,已经是出了名的。人们编造出这样两段笑话,一个是说,有两个山东人打架,别人怎样劝说调解,也不当事,无奈他找来一把葱,朝空中一撒,两个打仗的人,立刻松了手,顾不得打架了,各自争食起大葱来……。另一个笑话是说:有一个山东人,走路不慎,坠入井中,人们无奈都忙去寻梯子,找绳索往上打捞,一个落并人的朋友阻止说:“且慢,你们不必费那么大的气力,请赶快找来一棵大葱便了。只见落井人的朋友,手握着一棵大葱,在井口上面晃了两晃,果然,那落并的人,像磁铁吸针一样,立刻被大葱吸了上来……、可见这位山东人,竟是怎样地喜吃大葱,简直是嗜葱成癖了。
笑话毕竟是笑话,它说明葱是颇受人们所喜爱的菜蔬罢了。葱,属百合科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我国的西部和西伯利亚一带,由野葱驯化而来,中国是最早栽培葱的国家。葱的野生种至今在乌苏里江沿岸的湿草甸中(饶河境)尚有分布,俗名硬皮葱或水葱,与家植葱味同,唯植株小,市场上曾有采卖者。我国内地自然地被,由于几千年的开发与破坏,其原生地只能泛指西北(陕西、甘肃)一带,而其原生种之分布,早已无从可考了。葱在我国的人工栽培,足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栽培大葱最多的国家,分布广,以淮河秦岭以北和黄河中上游,为其主产区。大葱由中国传入朝鲜,再由朝鲜传入日本,到了唐代,日本书籍中始有葱的记载.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传入欧洲,十九世纪传入美国。但欧美至今栽植无多。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一《诗经》和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即有葱的记载。葱的另一别名谓“芤”,盖因其叶外实而中空,谓有孔也,因得名芤。又名和事草(《清异录》);菜伯、鹿胎(《本草纲目》)、火葱(《草木便方》)等。葱既可生食,又可熟食,熟食的方法极多,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葱只是在烹煮各种菜肴时作为调味品的酌料出现。北方则以葱为主的菜肴很多。葱所含营养成份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挥发油,内中主要成份为蒜素,又含二烯丙基硫醚,其辛辣味,即本源于此。葱片中还含有草酸钙结晶体。此外葱体内还含有维生素B,脂肪油,烟酸、棕榈酸、硬脂酸、纤维质、多糖类,水溶性果胶等。因此,葱不但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蔬菜,而其营养成份也是很丰富的。我国很早葱即入药,医治各种疾病。其性辛、甘、温、平、入肺、胃二经。《本草纲目》谓:能“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痛,和耳鸣,涂猘犬毒”等。经过现代药理分析,葱白对白喉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等有抑制作用。葱的水浸剂对皮肤真菌亦有抑制作用。其功用主要用于发表、通阳、解毒。治伤寒寒热头痛,阴寒腹痛,虫积内阻,二便不通,痢疾、痛肿等。近据临床报道,葱白即能治疗感冒。即:配葱白、生姜各半两,食盐一钱,捣成糊状,用纱布包裹,涂擦五心(前胸、后背、脚心、手心、腋窝、肘窝)效验灵显。李时珍说:“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气发散通气之功……”。
另葱叶还含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纤维素和木质素等。亦具有祛风、发汗、解毒,消肿作用。能杀灭痢疾杆菌和妇女阴道滴虫等。葱花能治心脾痛;葱种实可治阳蒌、目眩,具温肾,明目之功:葱须能治风寒头痛,喉疮,冻伤等;葱汁俗谓之葱鼻涕,能散淤、解毒,驱虫。治头痛、衄血,尿血、虫积、痈肿,跌打损伤等。
葱,无论是生食、熟食,对身体都是有好处的。不过生食葱,其辛辣之味散发出一种恶臭之气,令人生厌,故在大庭广众间,不宜食,以示自重,故佛家将葱、韭、薤、蒜、茖葱(即山葱,又名寒葱)列为小五荤,禁茹,因其有辛臭之气,能乱人智,因以为戒也。俗家当然不必有这些忌讳;而医疗病,当更不必多所顾忌,或生食,捣敷,或煎服,皆遵从医属可也。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榨 菜 为 何 物


市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出卖成坛的咸榨菜,有时也买些吃,味道清素爽口。榨菜出在南方。人们尽管买它,吃它,但是榨菜是怎样生长的,它是一种什么性状的蔬菜,除了是江南菜农们,年复一年地种植耕耘栽培,对它有所详细的了解之外,一般市民,恐怕是很少知晓。
原来榨菜的本名是茎芥菜,腌渍加工之后的食用商品菜名叫榨菜,用“榨”字取名,大半在加工过程中,曾经用榨的措施,也未可知,但是只要一提起榨菜二字,便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事情哩。
榨菜的原物种———茎芥菜的生长性状是个什么情况呢原来它同萝卜、白菜、芸薹(油菜)、芥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茎芥菜是芸薹属芥菜类中以肉质茎为产品的一个变种。是二年生草本植物,别名青菜头,菜头,包包菜、羊角菜,菱角菜等。它是我国唯一特产的蔬菜,茎芥菜,是由普通叶芥菜演化而来。栽培和演化的中心就是我国的四川省,诸如长江沿岸的涪陵、万县、江津、重庆等地,就是茎芥菜的主产区,解放后,浙江省也开始大宗栽培。近十余年来,华北地区,也有引种,均很成功。茎芥菜加工成榨菜后,不仅广销国内南北各省区,同时还向国外大宗出口。因此栽植茎芥菜,其经济价值是很可观的。
茎芥菜的植物学特性是:直根系,主要的根群分布在三十公分的耕土层内,叶着生于短缩茎上,叶序二至五层,叶片有椭圆、卵圆、倒卵圆等形状。叶面呈绿、黄绿、绿紫相间或纯紫色。叶面平滑,有时皱缩,叶缘有锯齿或呈波状,或具不同程度的缺刻。复总花序,花冠黄色,四瓣,呈十字形,四强雄蕊,雌蕊一。种子圆形,红色如芥籽。
茎芥菜在生长过程中,后期茎伸长,膨大,并在节间形成瘤状突起。买榨菜时常遇到疙瘩溜球的形状,就是这样形成的。
茎芥菜的品种也是很多的,什么草腰子、三转子、羊角菜、菱角菜、荀子菜,棒菜,大狮头……等。以四川省品类较多,浙江省次之。
茎芥菜制成榨菜,销路这样广泛,颇受消费者的欢迎,不但是因为它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也因为它口味特别的脆嫩和鲜香。根据现代物理分析,茎芥菜,含有大量的谷氨酸,约占百分之二十二,脯氨酸,百分之八至十,天门冬氨酸百分之七至九,同时还含有硫代葡萄糖苷和异硫氨酸脂,腈类和二甲基三硫等。其风味清香可口,就是因为有琉代葡萄糖苷以上四种物质所形成的。
栽植茎芥菜,同栽培球茎甘蓝(苤蓝)有相似之处,有育苗期;移栽一一莲座期,肉质茎膨大期。在摄氏十六度以下有利茎的生长,因此在四川、浙江一带,多在九月份播种育苗,翌年二月收获,最迟不过十一月播种,其生长期往后延长,气温高时,不利根茎膨大生长, 且宜受病。华北一带栽培,因植株不能在田野越冬,应当在夏至前后播种,十一月起收,不过夏时播种,幼苗宜招致虫害和病害。因茎芥菜生长既不耐高温,又不耐低温霜冻,故此北方栽植,仍属于探索中。随着科学的发展,相信在东北地区栽植茎芥菜的可能性,并不是没有的,只在于农学家们的研究与探索。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向 日 葵 刍 议


记得一九八五年前后,我在哈尔滨发现一套名叫《物种来源》的书,作者系吉林省刘某某兄弟二人合著,是集知识趣味于一炉,带有辞书性质的书籍。书名和作者姓名已记不太清了,只有个模糊的轮廊。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内中有介绍农业谷物蔬菜种源来路的一则。其中向日葵条注为: “原产,美洲,清代传入我国”……。我看过之后,很有些怔楞,令人哭笑不得,这种资料性丛书信得过吗没有详明的考证核实和渊博的知识,动辄想编辞书,岂非是徒费笔墨,耗损印刷费用。误人害己,制造混乱,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效用和价值呢连普通启蒙学生读物《千家诗》都未曾读过,还想编“辞书”,岂不是不自量力吗:某些物种来源,一时考查不清楚,发表文章进行讨论,未尝不可以,但要写结论性的《辞书》,那必须有千准万确的实据为凭证才可以的,是一桩很严肃认真的事情,一点儿也马虎不得的。且不去议论这部辞书的差误吧,还是探查向日葵的原产地,是否是清代从美洲传入的吧。请先读一下我国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的一首《客中初夏》的七言诗吧:“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这葵花,就是向日葵,从“向日倾”三字,即说明了这种葵,不是冬葵,也不是蜀葵,而是向日葵的特性,自是无可怀疑,由此足以证明,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向日葵在我国已是普遍种植了。向日葵在我国种植,目前尚无确切年限,如所谓自外地引进,起码要远自唐代以前。根本不是什么清朝才传入我国的,至于向日葵的个别品种,是从外国引进的,那自当又作别论。
向日葵,目前在全世界各国,尤其在欧美,以及我国,已是一种广为种植的油料作物,它除了供为日常嗑食之外,最大的用途,是榨制食用油。向日葵含油率在百分之五十至六十。是一种高含油脂的植物,而且油质清纯,品味嘉尚的食用油类。因为向日葵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外还有磷脂,B一谷甾醇等。对抑制高血脂,高胆甾醇,对抑制血栓形成,有明显作用,因此,对人体有益无害,故欧美各国,包括俄罗斯,向日葵油,是其主要食用油类。我国,部分地域,也以向日葵油为主食。向日葵不但供日常嗑食,油用,而且,还供药用,我国很早便以向日葵的籽,花、梗杆、根须入药。向日葵籽,煎汤服,可治血痢,透痈脓等,向日葵叶含有多种绿原酸,阿魏酰奎宁酸;莨宕甙,有机酸、叶黄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叶与花浸剂用于健胃,另叶与土牛膝煎服,治高血压症,向日葵壳煮汤服治耳鸣。向日葵花中,含有槲皮黄甙,三萜皂甙,向日葵皂甙,齐效果酸,花粉中还含有甾醇,具有扩张血管和降血压作用。用于祛风,明目、治头昏,面肿,又可催生等。代烟卷吸,并可治牙痛。
向日葵根,含有促进植物细胞分裂的动力精,和玉蜀黍嘌呤等。煎汤服,可治胃脘痛,二便不通、跌打损伤和疝气等。花片煎服,能降低血压,治头痛、牙痛,胃、腰痛,乳腺炎等。向日葵茎瓤,含多糖约百分之五十。另外还含有新绿源酸,奎宁酸等成分,煎汤服,治血淋,尿路结石,肾结石,乳麇尿,百日咳,外伤出血等。
向日葵可称谓全身都是宝。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日大雪 写于家中




我国植物油类种种


提起食用油类,人们便想起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芝麻油,向日葵油等等。实际经常食用的油类,因地域不同,栽培的油料作物不同而各异,大体上有十几种之多。如我国东北三省主要以食大豆油为主,华北一带则主要食用花生油,棉籽油,长江以南地区、甘肃、新疆、西藏等地,则主要吃菜籽油,内蒙和东北一些地区,兼食亚麻油,葵花籽油。中原一带则食用芝麻油。除了这些油料以外,按照地域不同的特产条件,还有一些油类,也是经常食用。如东北华北西北一带的苏子油,江南的茶籽油,籽桐油,东北及内蒙和华北一些地区吃大麻油,苎麻油。两广海南则食橄榄油,油棕油。东北人喜吃玉米米查子,以及制药需用淀粉,碾筛下来的玉米脐子(胚芽),含油在百分之三十以上,超过大豆的含油率。也是食用油的一个品类。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我国新疆和中亚一带,竟把药用红花的种籽用来榨油食用,而且含油率也很高,达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品味和产量都很可观。其实,可食的植物油类何止红花在我国不下三百余种的含油植物中,其中可食的油类即达一百余种,并不是它们的油质品位不高,而是它们的产量太少,不能形成资源优势,因此便不能占有市场阵地。如罂粟科罂粟的种籽含油百分之四十以上。十字花科的白菜、芥菜、甘蓝、焊菜,播娘蒿,风花菜、菥蓂(大叶荠),含油率即在百分之二十五———四十;山茶与茶籽含油百分之四十五;蔷薇科的绣线菊含油百分之二十六,桃仁含油百分之三十;山刺玫、毛樱桃、李仁、杏仁的含油率在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豆科大豆含油百分之三十,花生含油百分之五十,海红豆百分之二十八,眼镜豆百分之十八,红、白车轴草(即三叶草)百分之十二,使君子科的榄仁树含油百分之三十五,无患子科的文冠果含油百分四十五以上。唇形科的毛水苏与鼬瓣花,含油百分之六十,可与紫苏相竞。胡桃科的胡桃含油百分之六十,胡桃楸含油高达百分之七十 榛子含油百分之四十八至五十。桑树与无花果含油百分之三十,大麻含油百分之四十,苎麻百分之三十五。葎草百分之三十。红松种含油百分之五十五,华山松与云南五针松百分之四十五,马尾松百分之三十,白皮松百分之四十。川桂百分之四十。藜科的灰菜籽含油百分之二十,地肤子百分之十五,沙蓬、碱蓬百分之二十。棕榈油百分之三十。葫芦科的南瓜、角瓜、冬瓜、西瓜、甜瓜、合子草等含油率均在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间。菊科苍耳含油百分之三十五。禾本科的白草含油百分之二十。刺榆、白榆含油百分之三十。白桦,棘皮桦等含油百分之三十……以上这些植物种子榨出的油,均可入食,或经过加工后可入食。凡可大宗种植或生产的品类,即可成为主要的食用油料,反之产量不多,或不宜大量种植或属野生,数量有限,不能成为大宗进食的油类。一九六O年至六一年间,全国大饥馑时期,农业大歉,油类奇缺,市场及城镇无油供应,不得不将制香皂所用的椰子油也拿来供应食用。应一时之急需,虽无毒害,因其有很大的气腥味,令人作呕,不宜入食。比椰子油气味差,可以入食的植物油还有一些,这里即不繁繁列举了。
可供制肥皂及工业润化油及油墨、油漆等植物油类,超过食用油类一倍以上,同时所有的食用植物油类(动物油除外)皆可制造油墨、肥皂及润化使用。唯衡量其成本高低及利弊来决定取舍了。现选其主要的油类品种,简要介绍如下;大戟科的蓖麻含油百分之七十以上,各种松、杉、柏等含油百分之二十至五十。除红松之外,红豆杉是含油率最高者,达百分之六十。樟树含油百分之四十。大叶楠含油百分之五十,紫楠百分之二十,山鸡木旬百分之四十。木犀科连翘百分之三十,油橄榄百分之四十。山茱萸科的红瑞木百分之三十。凤仙花含油百分之二十五。茶条含油百分之二十五。橙红、桔红百分之三十,柚红百分之六十。油桐百分之六十五,泽漆百分之三十。瘤枝卫矛,大花卫矛,黄瓤木百分之五十。芹菜百分之十七。 蒿,白芷百分之十五。白屈菜籽含油百分之四十,紫穗槐、锦鸡儿百分之十五至二十。留兰香百分之二十五,臭檀,羊蹄甲百分之三十。假升麻百分之三十。产油的木类和草类种子极多,大多数有的具有经济价值,少数产量太少,不足开发利用,即无经济价值。连水草苹———田字草的种子中亦含有油脂,但其量太少,也就微不足道了。纵观我们祖国大地,自南而北,从东到西,无处不是谷豆稻麦的海洋,又何曾不是一个遍浸着植物油脂的海洋呢。……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四日









纤维资源漫谈


在乌苏里江边那丹哈达拉岭山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山民们都用椴树或山核桃嫩皮编制背筐背篓,用以上山采集蘑菇、木耳,榛子、松籽和药材等。一九五三年春时,我去一个叫向阳屯的山村里,看到每家每户都用椴树皮或核桃揪皮编背篓,大人有大背篓,小孩有小背篓,背篓简直成了山民不可须臾离的采山工具。一九六六年冬时,我去长白山区的抚松,临江,浑江市一带去考察人参栽培,见到当地山民收获农田也用背篓,也都是树皮编的,猜想在东北地区,大都是椴树和核桃楸树皮。另在东北松花江,黑龙江以及乌苏里江上流送木排,捆绑和连结木排用的则是赤榆条子,有的是稠李条子,直径有六七公分。经火一烤,扭结起来的木排比铁条缥的都结实,多大的风浪,都掀不散花。另外在黑乌两江一带的边民们,冬季都效仿使用欧洲式雪橇,俗名爬犁。爬犁底有用柞木,槭(音色)木或枫桦围的,横撑子,不用木方打铆桩,因为那样做不耐用,一打偏坡时,便会劈裂,而是用赤榆、稠李或黄檗幼树,经火烧烤,围成横撑然后用铁丝纽结起来,任凭多大的滑雪偏坡,也不会断裂的。以上这些,都说明这些树木的木质或皮层,具有纤维质,有韧性拉力,将椴树和核桃楸嫩皮,经水沤渍,除去胶质,再用木棰棰软便成了很好的制绳索的原料,因此俗有椴麻和楸皮麻之称。几乎可与南方的棕榈相匹比……。这些就是纤维性植物的特点。
一提起有纤维质的植物,人们首先便想到棉花和麻类,如大麻,苘麻、红麻,黄麻,亚麻、洋麻之类,其实,具有纤维质的,远不止以上这几种,具有纤维质的植物,包括树类和草类,总数不下二百余种。而择其主要的可分为四大家族。首先便是锦葵科家族,其中棉花,化纤发明以前是世界上第一位的纺织原料,既至科学发展的今天,棉花纤维,仍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其次是,洋麻、苘麻,则是织麻袋的主要原料,另外蜀葵,朱槿、黄槿、黄葵,楚天花,树棉,草棉,秋葵等的皮,都具纤维质,可制绳索、麻袋或纺织,第二是荨麻科大家族,其中苎麻是纺织工业中仅次于棉花、黄麻和红麻的主将。赤麻、荨麻、水麻、紫麻、水红麻,蛇麻、山蓼麻、艾麻,蝎子草……,这些都是其中的部分成员,有的是草本,有的是木本。其皮皆可制绳索或制麻袋。有的还可以制造人造棉,用于纺织;第三大家族,是棕榈科,其中棕榈是制造绳索的主要原料,不仅韧力强,而且耐腐,是航海业及内河航运所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棕榈科中的椰子,又称椰棕,桄榔,油棕等,其皮皆与棕同用。本科所属,具纤维质皮者,不下十几种,是绳索工业的主要原料;第四大家族是梧桐科,其中梧桐树皮,产在云、贵两广一带的苹婆皮,梭罗树皮,鹧鸪麻树皮,剑叶山芝麻树皮,雁婆麻,火绳树,野路葵的树皮,都具纤维质,既可制绳索,又可制麻袋,其中有的可用于纺织;第五大家族,是桑科,其中大麻是制绳索和纺织的主将,桑皮、珍珠连树皮可用于制绳索麻袋,榕树有十几种,其皮皆有纤维质,有的还可制做人造棉,用于纺织。遍布于全国各地的葎草,其茎有纤维质,均有利用价值。亚麻自成一科,云广一带的木棉,山茶科的红谈,豆科的田青,大戟科的水柳仔,椴树科的黄麻,雀沽油科的雀沽油;此外榆科的嫩皮;风梨皮,萝摩茎皮,江柳皮,罗布麻、剑麻等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纤维质纺织原料。以上所例举,大多属于直接利用制绳或纺织。如经过加工,利用其纤维造纸或经过化学处理,制成人造丝,几乎所有的木类、草类、农田豆秸、麦秆,无不可以利用,无一不是珍贵的宝物。岂可等闲将它们视为废物!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四日


从季节的差别缩小谈起


我国古代五经之一《礼记》一书,月令篇中,对一年四季十二月中天上星宿的位置,气候,寒署的变迁,动植物生发,滋繁、衰微,来去之表象 天子礼祭仪式,巡狩,诸侯朝觐,普通百姓各月农事的举动,都有详细的记述。《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一诗中,更较为具体详尽的记述了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动植物的表象和农事举动以及农家各季生活的变化情况。如“一之日 发,二之日(日即月下同)栗烈(冽)”,“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八月佳苇 蚕月条桑”;七月鸣昊鸟(伯劳),八月载绩(绩麻):“四月秀葽(苦葽 ),五月鸣蜩(蝉),十月陨 ”;“二月食郁及薁(山葡萄),七月享(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瓠),九月叔苴,采条薪樗,食我农夫”。……
一年四季,各月的特征,生活情景很分明,到了哪个月,自然气象怎样变化,农民们该做些什么营生,到了什么季节该吃什么瓜果李枣,收麦刈稻,都极其清楚。因此,春天就是春天,夏季就是夏季,秋季就是秋季,冬时就是冬时,绝对是混淆不了。我国二十四孝图里,有一段说的是孟宗哭竹的故事。相传晋朝人孟宗,从小没有父亲,母子二人相依为命。后来母亲患了重病,寒冬里想竹笋吃,孟宗无奈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因为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帝,霎时,大竹根旁,立刻冒出一颗竹笋出来,孟宗把竹笋挖了回来做给母亲吃了,母亲高兴地吃到了竹笋,病情也好了许多。这只是如同神话的传说罢了,冬天里岂能生出竹笋那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就是近代农村里,也有四时之分。在偏远的大北方,每到四月中下旬,山林中的寒葱才开始萌芽,五月中旬,才能吃到头刀韭菜,六月才能吃到菠菜白菜,七月豌豆上市,八月芸豆和西瓜、甜瓜上市,八月中旬李子才熟落……,每到一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变换。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现代交通工具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的应用,季节的差别大大的缩小了。在遥远的大北方,即是寒冬数九,也能吃到南方热带地区生产的鲜嫩的韭菜、芸豆、西红柿、辣椒、茄子、黄瓜……等新鲜蔬菜和热带的香蕉,西瓜,柑橘等水果。相传唐女皇武则天,想吃岭南的荔枝,相距数千里,怕路途远腐烂了,只得派人接力,黑白兼程,飞马护送,还须七八天的时间才能送到西地长安。如是在今天,岭南至西安,充其量也不过二个小时便可到达,岂不如同在树上刚才摘下来一样的新鲜吗因此,科学的发展,南方北方地域的差别缩小了,北方可以尝到南方的水果,南方可以吃到北方的特产。寒带可以享受到热带的福祉,热带也可领略到寒带的风情。如生在两广及海南岛的人,从来没有见到冰雪是什么样子,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他们在酷热的盛暑之季 电冰箱生冷,照样可以吃到冰棍 冰激凌、冻豆腐。大北方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季节里,照例可以吃到热带的香蕉、芒果或菠萝、西瓜,岂不是寒暑地域的差别也缩小了么!竹笋春时生发,如用现代保鲜技术,将它制成罐头,寒冬腊月岂不也可以吃到鲜竹笋了吗哪得用抱竹而啼哭呢!自从塑料薄膜的出现,温带寒带的气候一—植物生长期,换句话来说,塑料暖棚的应用,使无霜期延长了二个多月,使寒带变成了温带,而温带竟变成了热带。即东北地区过了黄河,黄河流域变成了江南,而江南地区变成了亚热带的西双版纳和海南岛。现今无论天南地北,走进蔬菜市场,除了室外温度还有些差别之外,蔬菜品类,辨不清南方或北方,也分不清春夏秋冬四季,至少说,季节的差别已大大缩小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远不只是地域间和季节间差别缩小,而是工农的差别,城乡差别,男女差别也都在缩小中,工人掌握机械进行生产,现在是农民也照例掌握机械进行生产。城里人住楼房,用电灯,电气锅灶……,而农村照例也住楼房,坐在炕头上看电视,用电灯和煤气灶……过去只得由男人干的事情,如今女人照样也能干……,这一切差别的缩小,无宁说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是世界各国人民面临的共同趋势,应该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在我国以及人口密集的国家中,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差别在缩小,即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楼台屋舍的不断增多,使城市或村镇与郊野之间的差别在缩小,甚至消失。也就是说,不像过去人口稀少时,城镇是城镇。村屯是村屯,郊野是郊野……由于人口与居舍的增多,郊野将与居宅间混在一起,如沪杭宁一带,广州至深圳、珠海间,在这些地方,你将辨不清哪是村镇,哪里是郊野,可以说,田野上布满了居宅,居宅间夹着农田,在这些地方,你将看不到纯真的原生山林和原野,土地开垦净尽……,随着社会人口的不断增加,这种状况,正在继续地增大和扩展,这一切都说明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的情况下,人类生存环境,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出现的变化,在未来的进程中,必将还有许多差别在缩小或消失,人们的生存环境条件与生存方式,必将继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有益的或无益的,你是否愿意看到的,它们仍将是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在发展着、变化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五日 于家中



植物块根营养的季节变化


许多多年生的块根植物,每到开花坐果之后,其体内或根部会储藏着丰富的营养物质,比如贝母的根,当春季生发时,其根部如同一个水铃铛,到开花之后,根部便开始积累淀粉及其他物质,赶到花儿谢落孕果之时,其块根积累的淀粉和营养最多,因而,采挖贝母,必须是在花期过后为最合适。其他多年生块根药类,诸如天南星,半夏,龙胆草,地榆,元胡,苍术、党参,人参,桔梗……之类,亦莫不如是。经济植物,诸如蕨菜的根,有大量淀粉,初春当蕨莱刚擎拳的时候,淀粉含量最少,等到它叶背脉上孢子成熟之后开始飞散的时候,根部储藏的淀粉最多。因此,无论药材类,包括最名贵的药材人参,黄芪之类,或是经济植物的块根,都必须是在秋季采挖。早春植物的块根,要在花谢落或秧苗开始萎枯的时候采挖,离开这个时期,过早,不成熟,储藏的营养太少,过迟,它的营养物质,又开始消散,加以北方冬季大地封冻,也无法掘取。因此,适时采挖,最为关键。因为储存在植物根部的淀粉或营养物质,如不及时挖取,因受冷冻的影响,淀粉会很快转化成糖类,再经过土壤的浸泡,糖类和营养物质,很快便会水解跑掉,散入土壤中。翌年春暖花开之后,通过枝叶的光和作用,再重新积累淀粉或营养。年复一年,积累了再消散,消散了再重新积累,无数次循环,形成了固定不变的规律。
一九九七年一月二十三日




水仙的栽培与性能初探


水仙原是分布在广东、福建、贵州、四川等地的一种名花。北方除了宫庭和宦贵人家冬时能生养此花,民间很难见到水仙,也不过只是传闻而已。小时候曾听到父亲讲过水仙的故事,说:在福建省漳州一带,从前有兄弟二人,弟弟死了,只剩下弟媳领着膝下一个小男孩过日子,嫂子见弟媳无劳力,全凭丈夫奉养,因此背地里便撺掇丈夫分家 将二亩水洼地分给了弟媳,弟媳到田间一看,是一片水洼塘,哪里能耕植庄稼,岂不得饿死吗遂把孩子送回娘家,回来正想投塘自尽,忽然发现涝洼塘里全长出了一片绿葱葱的水仙花,从此就以经营和出售水仙花为业,娘儿俩日子便很快红火起来……。父亲讲的故事就是故事,我仍然是茫然不得其解,什么是水仙连个印象都没有。随着科学和现代化交通的发展,水仙,从南方逐渐北移,乃至分布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尽管如此,北方的生养水仙,只是初冬时节到市场上买回几株大洋葱头式的鳞茎,放在小瓷盆里用清水生养着开花欣赏而已。花儿谢落以后,块根便成了无用的东西被弃掷掉,并不能培养繁殖,相传水仙从栽培需两年的时间才能孕育花蕾,是一桩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说,现今水仙尽管传播很广,但它的栽培,仍然是南方的事情。北方人只管欣赏,并不曾真正知道水仙花的栽培技术和全过程。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初,我在南京六合发运《饶河县志》,在一个小饭馆里吃饭时,见到靠墙的一张饭桌上,放着一只小瓷钵,里面用水泡着一个洋葱头似的块根,我问饭店掌柜,他说:“这就是水仙花,现在生养,到春节时一个半月正好鲜花开放,你不妨到市场上买几棵拿到北方养着,保准开花。水仙开放时,满屋清香呢!”他又说:“这花只产在福建,连江苏都不能培植哩,很名贵”。我怀着一种好奇心,到市场上买了二十多棵水仙鳞茎,用提包带了回来,分给了亲属和朋友们,自家也生养了两盆,用清水养着,每六七天换一次水,到春节果然开了花,花五瓣,有单层,也有双层,乳白色,花药(心)是黄色,寒冬腊月的大北方,到处是一片冰雪的世界,桌上生养着两盆水仙花,长得绿葱葱的,不由地感到生意盎然,及至开花时节,清香扑鼻,更觉得有如春天自天外飞来一般,真是心旷神怡。半个月以后,花儿凋谢,花秧一直又养了两个多月,到了五月春暖花开时,秧子全枯萎了。而鳞茎有如花园里新起回的新洋葱头,我猜想,这么鲜活的块根,哪能没有生命力呢抛弃了是多么可惜啊”!于是我找来一只破搪瓷盆,弄上肥土,将水仙根分瓣掰开,栽在盆里,放在门前的园边上,隔两三天浇一次水……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三个月过去了,仍不见水仙根有嫩芽发出,于是我对它丧失了信心,便弃置不管了。
到秋天,竟生出了满盆杂草。临近下霜时,妻子向室内移植万寿菊用盆子使,将水仙盆里的杂草薅了,土倒在园里,另挖新土移花。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被倒的水仙盆土里,长出了许多蒜苗一样的东西,用手扒开一看,全是水仙根生长出来的嫩苗,并且每个鳞茎都分了蘖,有一分为二的,也有一分为三的,最多竟长出了五棵植株,于是我到市场上买来两个大塑料盆,把水仙苗全移栽在盆土里;上面浇上水,放在屋子里。漫长的冬季里,水仙苗长得特别旺盛,翌年春时,我将水仙苗移栽在园田里,每天浇水,不知怎的,水仙植株是怕强烈的阳光炙晒还是怎的,从移栽时起便一天天萎黄下去,直到一个多月以后;全部枯死为止。我又以为它是死了,到了霜期十月,发现埋在土里的水仙又发出蒜苗一样的叶子,这时我又一株株地移栽到盆子里,发现鳞茎比春时又长大了许多。我心想,今年再放在屋子里养植一冬,明年夏秋可能长成孕蕾的植株了。心想:为什么水仙必须福建漳州一带可以培植,不过他们那里四季无霜吧,我们北方,冬季将水仙苗移栽在室内,不也等于四季无霜了么岂知一九九六年春时将水仙苗移植户外,一个月以后,秧苗又全枯萎了。莫非这水仙必待长在冬季生发,眼前又无详实资料可查,侧畔又无南方花农师傅为之诠解。一个人自费去福建作实地考查,又谈何容易但我相信,水仙在北方一定是要培植成功的。恰巧本年七月我去北京参加人民日报社《大地月刊》召开的文学研论会期间,结识了一位福建仙游县的一位作家名叫王嘉慰先生,他不愧为水仙家乡人士,除了任教和写文章之外,对水仙的栽培和性能还略知一二。他对我说:“水仙哪有夏季栽培的,在福建,水仙也是冬季里生长的,我夏天从来还没见到过水仙的影子、……”他并且向我介绍说,水仙不仅是种观赏的花卉,而且又是一味有名的中药。原来水仙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属石蒜科,又名天葱,别号雅蒜,原是生长在南方沼地里的一种植物,经过人们长期栽培,变成了一种很有名的花卉,以福建漳州生长的水仙,品质最为优良。水仙花含有很高的挥发油,下丁香油酚,苯甲醛,苄醇,桂皮醇,可用于祛风退热,活血调经。《本草纲目》谓能“去风气……”。内服煎汤,外用则捣敷之。水仙根(春秋采挖)含有石蒜碱,多花水仙碱,漳州水仙碱,多种生物碱,雪花莲胺碱……等。有毒。
《本草纲目》谓其性能:“苦微辛,滑寒无毒”;《本草再新》谓:味甘苦,性寒有毒”。经现代临床试验证明,水仙根对子宫有强大兴奋作用。可促进子宫收缩。同时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癌细胞生长,具有抗病毒作用……”从此,我才知道,水仙不单是一种观赏植物,确实又是一味有着很大的医药价值的经济作物。更使我对它发生了兴趣。水仙,我一直连续栽培了九年的时间,一九九八年冬时我有幸亲自到福建漳州一个叫蔡坑村的地方作过一次实地访问,才知道水仙是秋时将鳞茎栽到田里,冬季发苗生长,翌年五、六月份秧苗枯萎起收,秋时上市,冬季开花。我在北方,一直摸索了六七年的时间,一九九九年只培养成功一株开花的水仙鳞茎,从此我就放弃了对水仙花的栽培和探索了。

一九九六年八月十二日初稿,二OO六年三月抄改

世界植物第一大户—小麦


根据我国几次人口普查统计,姓氏以张姓为多,其次是王李赵刘孙等,据说张姓堪称全国第一大户,有一亿多人口,王姓仅次之,也在一亿人口之数。张王二姓几乎各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而在植物界来说,哪种植物占据世界面积最大呢人类还未大量开发之前—苔藓,薹草以及禾本科的小叶章,芦荻等,都称得起为大户了,由于长时期的垦植,原生地被日益削减,时至今日,无论野生或家植都算在内,而手屈一指的就要算是小麦了。小麦在诸多植物群体中,占据的面积最大,因此说小麦是植物界的第一大户,以我国为例,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共核144亿亩,其中耕地十六亿亩,接近占总土地面积的12%,而小麦年播种面积约近五亿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30%,占总土地面积的3.5%这不能算是小的数字,全世界陆地总面积13440万平方公里,共核2616亿亩土地,小麦总面积34亿亩左右,占总土地面积的1.54%,全世界除了高山、大川、湖泊、沙漠、冻土带、盐碱地之外,耕地只占总土地面积的8.3%,即大约215亿亩,小麦占总耕地面积15.4%,总产量5.5亿吨左右,世界50多亿人口,差不多每人能占有六分小麦,因此,小麦又是养育人类的第一大粮种。其次是玉米,总面积25亿亩左右,总产量9.4亿吨左右,超过小麦的总产量居粮谷产量的第一位,但其株数较小麦相差太多。再次是水稻,总面积约22.2亿亩,总产量5.2亿吨,无论产量及株数都不及小麦为多;再其次为大豆,棉花,这里即不一一叙述了。为什么每个人半亩多小麦,又是那么多的玉米、水稻,而相当一部分人还吃不饱肚子而又挨饿呢这主要是土地分布占有不均等,加以气候土壤条件不一,技术高低不一,因此粮食产量多寡自然不等,尤其是小麦平均单位产量不高。在欧美如荷兰,爱尔兰、法、德、英等国,科学技术发达,小麦平均亩产都在400—500公斤以上,而在技术落后的地方,小麦亩单产仅及80至100公斤左右。以俄罗斯单位产量最低。因此全世界按人平均,仍是不足需要的,况且小麦主产区多在亚洲北部、欧洲、北美、澳洲、新西兰等地,而在非洲一些地区,几乎不能产小麦,而要以玉米、粟为主食。亚洲南部及印度等地主要是发展稻田。尽管如此,世界上吃小麦面粉的人仍居多数。欧洲美洲白种人居住的地方,几乎尽以面粉为主食。小麦对人类的贡献实在是不小的,小麦养活了有二十多亿人口,我国是小麦的原产地之一。据科学家们考察,至今在青海一带草原区仍能发现散生的小麦祖先—野生原麦,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就全世界范围来看,无论从小麦播种面积或是小麦的单产与总产量,还将继续扩大与上升,而食用面粉的人口比例也必将与日俱增。

一九九七年三月二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