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黑龙江省政府     双鸭山市政府

首页 县情视频 正文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展

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展

来源:饶河电视台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08-12-01 访问次数:6769 责任录入:ljh



下载地址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全县各条战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改革创新精神,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在大力推进旅游大县、生态名县、边贸重镇、对外开放黄金通道建设和构建“生态、平安、和谐”饶河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营造奋发向上的宣传舆论氛围,结合我县发展历程,饶河电视台将在新闻中开设《饶河改革开放三十年成果展》栏目,展示我县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及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的丰硕成果。

一、山水园林生态口岸城市——饶河

饶河在城市建设中,以山水生态口岸城市建设为目标,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经营城市为手段。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获得省级城市规划先进县,省级村镇建设先进县,市级小城镇建设先进县。

“方便、舒适、惬意”这是饶河人民对生活环境最美好的憧憬,而要营造这样一个优良的城市环境,城市规划管理是“重头戏”,饶河在城市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从1985年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完成,到2001年对城市规划进行修编,修订城镇性质,调整城镇规模,优化城镇布局,明确发展方向,调整和完善了专项规划,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了饶河县新世纪的宏伟蓝图。严格执行对规划工作的领导和审批,坚持“两证一书”制度,大力推行“阳光计划”,凡是大型城建项目,均实行批前会审,批后公示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两年来办理各类规划审批手续97件,总面积17.44万平方米,建设项目规划审批、许可证签发合格率达100%,加强了城市区内私建、乱建现象的执法巡查力度。

抓大事办实事是城市建设的点睛之笔。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我县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和经营城市意识,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不断加强城市道路、巷道、环卫、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维修改造。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从1998年通江街第一条柏油路面建设到现在,短短十年间,中央路、迎春街、通江街、和平街、向阳街、新阳路等总长14.11公里的20余条白色路面的相继建设完成。维修主次干道砂石路111条42.6公里,新建砂石路35公里。街道两侧铺装彩色道板砖14万平方米,绿化植树18万株,花灌木1.3万平方米,草坪5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96年的22%发展到现在的36%。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安装了路灯,其中新安路灯819盏。投资1280万元完成了饶河镇内第二水源及除猛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结束了我县镇内居民长期饮用地表水的历史,建设了城市地下排水管道网12公里。投资193万元建成了6890平方米的百合广场。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3.2万平方米的沿江公园,两年来先后投资2600元相继建设完成了北新阳路、育英街、通江街改造、南山公园、中俄贸易综合批发大市场等工程。

住宅建设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80年代末,县城住宅面积仅有26万平方米,房屋建设主要以平房为主。90年代末我县紧紧抓住建设事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加快了住宅楼建设,先后建设了中南住宅小区、明珠花园小区、富饶佳苑小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54.82万平方米。与此同时积极搞活住房二级市场,实行了一平房换楼房,以小房换大房优惠政策,刺激了住房消费,2007年办理房屋交易登记254件,交易面积3.4万平方米,交易金额1120万元,城镇人均建筑面积达24.2平方米。

城市环境改善好,效果好。在饶河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 “交响乐”中,市容市貌的改善无疑是城市建设最绚丽、动人的乐章。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重点围绕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形象,解决脏乱差问题,按照建管并重,教罚结合的原则,坚持把集中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专业管理与社会化管理相结合,健全完善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力加强城市管护队伍和管护设施设备建设,充实道路保洁队伍,有原来的10人增加到现在的138人,从相关部门抽调8名素质高、业务精的骨干力量充实到市容环卫执法大队,投资104万元购置了垃圾清运自卸车10台,铲车一台,洒水车一台,叉式垃圾箱50个,果皮箱50个,安装自行车、摩托车架410米。拆除镇内全部违章门斗116处,清理主要街道各种非法小广告9660平方米。建早市,在保健路设立流动摊位60个,从源头上解决了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的问题。加大了市容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治理力度,主要街道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居民区垃圾定期清运,白色路面和硬封闭实行清晨清扫,全天保洁。加强广告牌便管理和“八乱”治理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经过一代又一代城市建设者的不懈努力,一座座新颖别致的楼宇拔地而起,街道干净整洁,绿地赏心悦目,社区幽静舒适,一座新兴的山水园林生态口岸城市正在东北大地快速崛起……

二、加快口岸建设 扩大对外开放 谱写对外贸易新篇章

饶河口岸是1989年4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类口岸,1993年9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20年来饶河县委、县政府按照“打口岸牌,走生态路”的战略部署,采取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壮大外经贸企业等有效措施,做大做强口岸经济,使饶河口岸逐步成为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重要的对外开放通道。近三年来,饶河口岸年均进出口贸易额达5.9亿美元,进出口货物7.9万吨,进出境人数5.74万人次,年增幅达20%以上。快速发展的口岸经济给饶河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1989年是饶河口岸建设史上最关键的一年。县委、县政府把辟建饶河口岸做为改变饶河面貌、加快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举全县之力多方筹措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了口岸办公楼、联检大厅、口岸路、海关临时监管库和口岸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口岸建设的历史性跨越。口岸开通后的七年间,由于前苏联解体等原因,致使对应俄比金口岸建设滞后,临时过货严重制约了饶河口岸的建设与发展。2000年12月25日随着俄比金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的竣工和交付使用,中俄饶河——比金口岸全面正式开通。至此,饶河口岸的发展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2001年以来,口岸系统各部门互相配合,使饶河口岸的建设、服务和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当年饶河口岸被评为全省文明高效口岸。为完善口岸功能,饶河口岸又新建了口岸码头、7.5公里口岸白色路面、对口岸联检大厅和口岸广场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一艘轮渡船,同时,饶河海关办公大楼、边检办公大楼和检验检疫局综合楼也相继建设,在中俄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成立了中俄饶河——比金混合工作委员会,先后召开了32次会议,共同磋商解决口岸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每年两国之间都不定期开展少儿、教师、老战士互访,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随着交往的增多,两国人民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各领域合作不断拓展,改革开放让边城饶河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饶河口岸的开通打破了饶河这个边陲小县多年的宁静,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迈出了一江之隔的国门,金发碧眼的俄罗斯人纷至沓来,外贸商家、商品涌入饶河,对俄商城拔地而起,宾馆、酒店家家客满,饶河人民欣喜地感受着这一切,努力地适应着这一切的变化……。中俄两地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多了,饶河的对外贸易活起来了。

口岸经济的繁荣,离不开各查验部门的辛勤工作。在口岸委的协调下,饶河边检、海关、检验检疫局、海事处等各查验部门通力协作,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边检站实施“爱民固边”战略,牢固树立“为国把关,为民服务”思想,尽量简化验放手续,加快验放速度。饶河海关深化服务,实行8小时通关,24小时服务预约报检机制。饶河检验检疫局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对蔬菜基地实行检疫监控制度,对蔬菜生产过程进行监管,保证蔬菜直接上车出口,不需要重复检疫。饶河海事处和佳木斯船检处在加强安全运行管理的同时,简化检验程序,尽量缩短船舶检验检查时间。多年来,县口岸办和口岸各查验部门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延长开关时间,确保进出境最大通关量,为口岸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7年,按照全省扩大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 “打口岸牌,走生态路,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富庶饶河”的总体思路,以俄罗斯——中国年为契机,不断加快口岸建设,按照《饶河口岸总体规划》,完成客检通道的后续工程、国门广场和国际货运中心续建工程,积极推进货检通道和互市贸易区建设项目,饶河口岸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当年饶河口岸进出口贸易额达到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42%。外经贸企业由年初的3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50余家,饶河口岸综合指标排名列全省第七位。饶河县对外贸易占全双鸭山市外贸总额的80%以上,2007年度饶河县被省政府授予“对外贸易先进县”荣誉称号。口岸党委被授予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饶河海关、饶河检验检疫局分别被授予高级文明单位标兵和省级文明单位标兵。

回顾饶河口岸建设发展历程,饶河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口岸经济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饶河已由一个边陲贫困小县变成了繁华的对俄贸易都市。华灯初放中到处都洋溢着“白皮肤”、“黄皮肤”的笑脸,人们都尽情地享受着改革开放的成果,尽情地创造着这和谐安逸的生活。

三、同创共育富庶农村   努力构建和谐饶河

2006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五清五改四绿化”、“四建三通”、“三创建三培训”为主要任务,积极部署,扎实推进,谱写了饶河县新农村建设新篇章。

部署谋划篇

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中央省市相关文件出台后,县委相继召开了5次常委扩大会议,县政府先后召开2次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和部署,并组织全县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涉农部门深入各乡镇和村屯进行调研,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一批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年轻后备干部到试点村任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各乡镇也成立了领导组织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我县抓住省市县包乡包村的机遇和充分利用场县、军民、警民共建活动,引导鼓励社会各届支持新农村建设。为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我县还结合县情实际,制定了《饶河县新农村建设帮建资金和物资管理暂行办法》、《饶河县新农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饶河县土地集约经济工作方案》、《饶河县土地集约经营工作考核验收办法》和《饶河县新农村建设集体资产管理办法》,切实加强项目、资金和物资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资金综合投资效益。

基础建设篇

2006年—2007年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中,县政府重点加大了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工作力度,通过向上争取资金、加大财政投入、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农民筹资筹劳等方式,两年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5500万元,使我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农村道路硬化建设:两年来全县累计投入农村道路建设资金2557万元,修建农村道路118公里,其中修建白色路面85公里,修建砂石路面33公里,试点村目前已完成修建通村和村内主要街路白色路面33.6公里。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工程:共投入资金208万元,对全县不通自来水或饮用水未达到标准的村屯进行饮水改选,新建水井5眼,铺设管线25公里,使全县试点村自来水入村率达100%,全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5.2%。实施“五清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县从环境整治入手,以改善村容村貌为目的,开展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会战,采取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贴和农民出资出劳相结合的方式,共投入资金260万元,改建栅栏3.4万延长米;清理边沟2万延长米;植树10万余株,西南岔、兰桥两村已完成了改厕的试点工作,所有试点村、镇都建立了垃圾填埋点,实行垃圾集中填埋。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1060万元,修建农田路32公里,打水井54眼,铺设涵管600余节,整修干渠8500余延长米。提高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投入资金60万元,安装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80%。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县共争取各类资金2267.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教学楼6座,共计5740平方米,使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率达到100%,建立农村学校远程教育网络服务站1个,分站12个,并认真落实对农村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切实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县卫生局加快推进新型农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目前全县已有近4万名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8%,同时对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扩建,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条件,13个试点村、17个推进村全部完成了商业网点建设,每村设有1—2个奇特超市,既保证了村民食品安全又减轻了村民负担 。

2008年是全省开展“百乡千村”试点工作的第三年,也是开展新农村建设首批试点的最后一年,我县按照全省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部署,将村级综合使用活动室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农村泥草房改选三项工作,列入全县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工作。

村级活动室建设:2008年县政府投入资金340余万元新建了42个村级活动室,对11个村级活动动进行维修和改建,个帮建单位帮助配置相应的办公设备及配套设施。饶河县将彻底解决42个行政村无村级活动室和个别活动室善较差等问题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娱乐的活动场所。通村公路建设:今年全县已落实了96公里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目前,建设资金已全部到位,工程招标工作也已全面完成,各施工单位正陆续进入施工场地开工建设。预计在10月末前,全面完成今年的建设任务。农村泥草房改造:2008年我县计划改造泥草房2826户,新建农村住宅面积22.04万平方米。目前,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已选择条件较好、积极性高、有改造能力和改造意愿的6个村做为2008年全县泥草房改造的试点,进行整村推进。改造资金以村民自筹为主,同时通过整合其它各部门资金予以补贴一部分,银行贷款解决一部分等办法,切实解决改造资金不足的问题。

文明创建篇

为发展农村经济,我县把培育新型农民和培育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双鸭山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方案》的要求,县新农村办协调组织部、农委、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扶贫办等部门共同制定了《饶河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对试点村、推进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新农村建设理事会负责人、富余劳动力等人员进行系统性、有计划地教育培训。年初以来,我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7个,培训人员7900人次,其中包括绿色证书培训30人次,专业合作组织51人次,两委班子负责人培训158人次,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450人次。通过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农村建设中的能工巧匠,提高了广大农村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发展农村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近三年来的工作,我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我县将继续加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争取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力度,做好新型清洁能源试点工作和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整合社会力量,发挥帮建优势,积极推进全县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同创共育富庶农村、努力构建和谐饶河。

四、饶河县20年农业综合开发铺就农民致富路

饶河县为了夯实农业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扩大粮食增产,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等有效措施,为饶河县的农业生产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优良环境。截止到2007年底,饶河县农业综合开发已开发项目为项目区农民新增粮食产量4013万公斤,新增农业产值5758.3万元,增加农民纯收入2037.68万元,昔日的北大荒,在农业综合开发战线干部职工和项目区人民政府及农民朋友的共同努力下,变成了稻米飘香的“北大仓”。

饶河地处偏远,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相当脆弱。1989年,饶河县三江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饶河农业开发人抓住这个机遇,瞄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目标,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坚持中低产田改造,强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排蓄结合,以稻治涝”的治理模式,集中资金用于土地治理,按照灌区、流域或某一相对集中连片的耕地统一规化,综合治理,连片开发。“西四”小区是饶河县进行综合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项目规划总面积达到6400公顷,项目辖区有乌苏里江与饶西公路之间的7个自然村,总投资达609.5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内60%左右的非稳定耕地达到中高产条件,目前该项目每年可为当地农民新增粮食达150万公斤,新增产值260余万元,人均年增加纯收入760余元。珍宝岛小区,在立项前,6667公顷耕地平均每公顷亩产粮食2250公斤,粮食总产不足1500万公斤,因农田水利配套设施落后,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该项目2000年开工建设,经过4年的努力,全部完成规划目标,总投资达3,218万元。截止到2007年,小区新增加高产稳产田400公顷。给排水、交通设施得到彻底改善,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96%以上,耕地抗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每年综合增产粮食三百余万公斤,农业增加纯收入近500万元,人均年增加纯收入700元。挠力河、大佳河、小佳河等小区项目的综合开发使挠力河流域的耕地抗自然灾害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内涝问题,河水出槽浸害耕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挠力河流域系列项目,总投入资金5千余万元,受益耕地面积3.4万公顷。经过十余年综合开发,形成了桥、涵、闸、井、道路、沟渠、堤坝、等排灌设施完善的优良环境,使开发区内粮食连年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良性环境得以拓展,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丰收。20年来,全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8,653.77万元。建设综合开发项目43个,改造中低产田33,493.4公顷,开垦宜农耕地15,473.3公顷,农业科技推广面积1,933.3公顷,营造农田防护林146.7公顷,开发养殖鱼池塘80公顷,购置农机具873台(件)。经过系列综合开发,农业生产设施不断完善,农业发展后劲得到增强。

近年来,饶河县农业开发办紧紧围绕饶河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口岸牌,走生态路,发展特色产业,建设富庶饶河”的总体思路,重点扶持了水稻、大豆、蔬菜和东北黑蜂等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饶河农业产业新格局。2000年至2005年,县农业开发办先后在饶河镇内投入资金825万元,其中农民受益无偿投资477万元。先后建设节能日光大棚58栋,新建改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4栋,大棚32栋,打机井28眼,基地年生产优质蔬菜可达70万公斤,育苗7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110万元,蔬菜基地建设缓解了人多地少的问题,解决了饶河市场蔬菜供求矛盾,最大限度地实现出口创汇,为饶河口岸经济及口岸竞争力的提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8年,农业综合开发投资126万元建设西丰镇苇子沟农机合作社,并在每个土地治理项目都安排8%以上的农发资金用于购置大型农业机械,引导农民走集约化生产发展新途径。新农村建设启动后,饶河县牢牢把握农业综合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这一主题,始终坚持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主旋律,先后投资110万元,用于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大力扶持试点村支柱产业。三年来,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脚步,饶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面貌今非昔比,焕然一新。

蓬勃发展的饶河县农业综合开发使全县7.7万农村人口不同程度的收到了可观的效益。目前,全县20万亩宜农荒原变成耕地,50余万亩中低产田改造给全县农民带来直接收益,人均增加470余元,项目覆盖区的农民直接收入人均增加近千元。截止到2007年底,饶河县农业综合开发范围涵盖全县的9乡60余个村屯,投入资金从最初的每年约500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089万元,全县120万亩耕地,粮食总产达到290万吨,开发项目从最初的农田水利建设,增扩到与农民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过20年风雨历程的饶河县农业综合开发真正成为了深受农民欢迎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五、改革开放30年 饶河交通谱新篇

路似彩虹,绽放着一束束和谐的光芒;路如琴弦,演奏着一曲曲发展的乐章。改革开放30年来,饶河县的交通面貌得到“脱胎换骨”的变化;改革开放30年来,饶河交通呈现“加速度”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只有75条3到4级等外砂石公路,全长876.9公里。由自西向东贯穿全境的依饶公路、饶河镇向北至抚远县的饶抚公路、向南至虎林县的虎饶公路构成了“一横二纵”的省道主干架,县、乡、村道路与其相连,形成了我县最初的公路网。然而我县地处祖国东北角,远离铁路线和中心城市,全县1江28河与与公路密布交织成网,形成了特殊的地理条件,糟糕的路况给全县人民的出行及经济流通带来了极大不便。

进入21世纪,饶河交通人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紧紧围绕交通改革、发展、稳定这一中心,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抓硬化、公路养护抓名牌、运输市场抓规范、规费征收抓管理、文明建设抓载体为目标,全面打响了交通基础建设的大会战。

2005年,制约饶河发展的交通瓶颈终于被打破: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及交通部门的努力下,我县的第一条出口路——全长71公里的依饶公路顺利开工建设。如今作为龙江第一条生态、环保、旅游路的依饶公路现已成为边城饶河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08年,经与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沟通协调,决定由省公路局全额投资修建饶河至建三江、饶河至虎林、饶河至抚远三条省级道路,实现我县四条出口路全部贯通不再是梦想。

为求路之所在,饶河交通人全力争取各方资金;为求路之宽广,饶河交通人掀起路网工程建设高潮;为求路之通畅,饶河交通人启动农村公路“民心工程”建设。就在我县各条出口路建设紧张施工的同时,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从2006年起,我县开始了农村公路建设目前,我县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共建白色路面8条,总里程58.7公里,总投资2057万元,涉及2镇4乡12个行政村2个林场,工程于当年10月25日完工;通达工程共建设33.3公里5条砂石路,总投资366万元,涉及3个乡镇6个村。目前,2008年新建的116公里农村公路建也已全部完成。

如织如网的公路在我县城乡舒展开来,宛如一条条玉带连接着千家万户。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络,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

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县交通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一举改变我县交通闭塞的面貌,建设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实现了主干线硬化、县乡公路等级化、村村通路网络化的目标。形成了全县公路纵横交错、干支相连的公路网络。

有了便捷的交通环境,我县的客运范围也得到了相应的拓展,截止2008年上半年,全县共开通通往省、市、县、乡客运专线41条,极大地方便了我县人民的出行,与此同时,交通局各站所认真做好法规宣传工作,目前已完成规费征缴330万元,做到了规费应收尽收。

面对成绩,不骄不躁,面对未来,信心百倍,新时期,交通人在新班子的领导下,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务实的作风,为实现饶河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宏伟目标而继续努力奋斗!

六、兴利除弊 治水强县

水是万物生命的源泉,自然界中宝贵的资源,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年30年来,我县水务部门,治水富民,兴利除弊,科学开发水利建设,合理支配水资源出现了我县水利事业的繁荣和又好又快发展。

位于县城北部的小佳河、山里、西丰等乡镇是我县粮食的主产区,素有九曲十八弯的挠力河从这里蜿蜒而过。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县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洪水防御能力较差,一进入汛期,挠力河水位暴涨,河水出槽,泛滥的河水就将附近的耕地和村庄村庄淹没。为保护村庄和农业生产不再受河水泛滥的危害。1996年总投资为4763万元的挠力河堤防工程破土开工建设。

在施工期间,工程的建设者们吃住工地的帐蓬,生产环境十分的坚苦。2004年历经近十年的坚苦奋战,全长181.6公里的挠力河大堤终于建成。从这时起小佳河镇由北至西丰镇的三十多个村屯的近40万亩耕地免受了挠力河汛期水灾之患,我县的粮食生产也由此而进入了丰产丰收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水稻生产在我县农业生产中所占有的比例不大,其主要原因是水田灌溉基础设施落后。

小佳河镇的小佳河村和东鲜村,是我县水田种植开展较早的村屯。为了给秧苗供水,当地农民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开挖水渠灌田,生产成本高,产量也低。1984年市里部门在两村之间修建了小佳河灌渠,小佳气河水由渠首源源不断的流入了村里的稻田。这一年,这两个村的水稻获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

小佳气河灌区,拉开了大上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序幕,我县的灌区建设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经过水利工程建设者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县已有万亩以上自流灌区2处,提水灌区9处,小自流灌区8处,井灌区5处,配套农田路桥76座,涵洞960座,随着这些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我县的水稻生产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种植面积已由1980年的不足12000亩发展到目前的14.2万亩,水稻生产如今已是推动我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饶河人誉为母亲河的乌苏里江优雅恬静,可一进入汛期,脾气就变得凶猛起来。据资料记载,从1981年至2000年乌苏里江先后出现过4次较大的洪水。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我县分别在县城的城南、城北建设了两个强排站,抵御洪水侵袭。

为防止国土流失,保护城镇和农田。30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大乌苏里江江岸护坡投入,尤其是这几年,县水务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先后实施建设了中心岛护岸工程和近千米长的乌苏里江饶河镇护岸水毁修复工程。为恢复饶河岛美丽面貌,保持江水水质,今年水务部门又实施了饶河岛保护性开发建设工程。拆除阻挡江水的锁坝,修建一座长36米将岸岛相连的拱桥。还积极投入资金,在小南山山体东侧修了建长度255米,平均高度1.2米的防护墙,对小南山风景区实施了保护措施。

2000年,县水利局更名为水务局,职能由水利建设向管理服务一体化发展,同年4月,水务局作出了全县人畜饮水可行性报告,经审批,我县有60多个村屯被列为国家重点投资项目。2004年我县有86%的村屯吃上了自来水,由此我县农村饮水困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30年来,我县水务部门紧密结合饶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防洪抗旱治涝,强化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国土资源,改善农村人畜饮水状况,逐步由工程型水利向资源型水利转变,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断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